论语里的教育经形成学习闭环,提高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810/4445324.html
全民阅读,全民学习,已经成为时下非常时尚的一件事情了。在学习之前,我们一定要花时间学一学“如何学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了方法,才能够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让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孔子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呢?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论语学而篇》第1章学而时习之:学习然后按时练习。我们看“習”的繁体字,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天的白,小鸟刚出生的时候,想要学习飞翔,就需要无数次地扇动翅膀。《说文解字》对“習”的解释为:“鸟数飞也”。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知道,如何判断一个知识是否掌握了?它的标准不是“听懂了”,而是“会用了”。就像我们看了很多美食达人的教学视频,如果不亲自操作一次,永远不知道会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实践就可能就会出错,不过,所谓的经验,不就是在一次次纠错中总结起来的吗?不亦说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时下,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古往今来都一样。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子夏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我们可以把做官引申为工作,因为在古代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职业可以选择。)——《论语子张篇》第13章。很多人能做到“学而优则仕”,学习了有余力就去做官。“仕而优则学”,做官了,有余力就去学习,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能够做到这些,并且常年坚持的,都名满天下了。比如,古代的司马迁,近代的钱钟书,现代的白岩松、董卿等等都是仕而优则学的践行者。《论语》开篇第一章中,就收录了孔子提出学习“悦”的状态。这里不需要调动意志力,而是学到那种心流的感觉。这种愉悦之情,是内在的驱动力,是好奇心,引起我们探索的欲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作为家长,我们一直希望孩子能够自主学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美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把好奇心分成了三个阶段:1、本能;2、社会化,开始问“为什么”?3、对问题感兴趣。也就是说,由好奇心的本能驱使我们去探索,再到问为什么,接下来是最后一个深入探索阶段。但是杜威又说,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好奇心的第三阶段。所以,如果孩子向我们提问,我们一定不要敷衍他们,必须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假如,我们不知道答案,也要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探索知识。比如,求教,书籍,互联网等等。很多家长担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会上瘾,但是,未来的世界离不开电子产品,离不开互联网。教会孩子使用互联网,比单纯控制他们上网时间,不是更加有效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是达到学以致用的必要环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不论是谈天说地,还是切磋学问,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容易让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控力》这本书中,提出,人的意志力具有传染性。就像过马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等绿灯才能过去;但是,当有一个人闯红灯过马路,就会有很多人跟着一起过。反过来也是一样,我们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要坚持健身,坚持读书的,坚持写作等好习惯,就会走进一个社群。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坚持同一件事情,会比自己做更容易。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孩子爱上学习,我们在家庭中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选择适合他的书本;2、让家中随处都有可以拿起就读的书;3、实施家庭共读计划,陪孩子读书,分享心得体会。学习是需要氛围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主动寻找或者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可以帮助我们持之以恒。有一句话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依靠一些方法,技巧,帮助自己坚持下去。当有一天,我们离那条人少的路越来越近的时候,将要面对的也许是更多人的不理解。也就是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此时,委屈、恼怒、愤恨等情绪涌上心头,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之所以不被理解是因为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等等。当我们不被理解的时候要如何做呢?《学而篇》第16章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宪问篇》第30章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忧自己没有能力。”君子始终是从自身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主动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尽量减少误会的发生。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对一个知识太过熟悉,反而将自己陷入“知识的诅咒”(当你掌握了一个知识,就很难想象了不知道他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因此,不理解也就产生了。有一次,我想要为爱人买一份保险,一位保险业务员为我解释保单条款,他非常好心地希望我能够解释得更清楚。但是他说的那些专业术语,我大多稀里糊涂。后来我就让他直接告诉我:我要花多少钱?我买的这份保险管哪些?不管哪些?管多长时间?这些才是我当下最关心的。作为业务员,他每天都会接触这些条款,保险术语,他们说这些专业术语是最方便快捷,也最为严谨。可我是第一次接触,当时在我连什么是投保人,什么是被保险人都分不清的情况下,业务员用最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关心的问题,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同理,我们在看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时常会想,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然后就越想越生气。的确,现在的我们经过几十年的练习,写汉字,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熟练。我们无法想象孩子正在经历的是对TA来说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现在,你可以尝试拿一个田字格本,像孩子一样,一笔一划写一篇汉字,看看你需要消耗多少精力?我亲自尝试过,之后就能理解孩子了。这就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的内容。和《论语》里的教育经学习篇——学会思考,事半功倍一起,把我们的学习形成一个闭环。“学—思—行”刚开始尝试实践的时候可能会出错,那么就是再次学习,这一次的学习会更快速,查缺补漏,或者是找到其他一些亟需补充的知识学习,然后又是一个思考、行动的环节。这样形成螺旋式上升,才能够不断精进。没有思考和实践参与的学习就是在娱乐,越学习越发现自己无知,反而陷入焦虑之中。学会学习,是我们所有能力的前置技能,一定要重视。你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