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再野化”(rewilding)是指特定区域中荒野程度的提升过程,尤其强调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再野化实践的核心要素包括保护核心荒野地、增加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和重引入关键种(包括大型食肉动物)、适度允许自然干扰的发生、降低人类干扰和管理程度、拆除部分人工基础设施等。评述了北美洲和欧洲的再野化实践。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基于再野化的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包括战略层面的5项转变和行动层面的5项建议。5项战略转变,包括从还原论思维转向整体思维、从工程性修复转向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项目尺度转向景观尺度、从短期试点转向长期实践、从*府主导转向多方参与;5项行动建议,包括开展荒野和再野化基础调查、保护仅存的高价值荒野地、探索“城-乡-野”系统性再野化途径、以荒野保护区和再野化区域为核心建立大尺度景观保护网络、开展基于再野化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
关键词:生态修复荒野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
年3月,联合国大会宣布-为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物种加速灭绝的危机。生态保护修复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自年以来,我国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1],中央财*累计下达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亿元,支持力度巨大。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再野化”(rewilding)逐渐成为国际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2]。但是国内尚未对再野化的概念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为此,本文研究和评述国际上再野化的概念与实践,进而探讨再野化对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意义,提出基于再野化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本文对于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理念更新、方法创新、实践探索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际“再野化”的概念与实践
1.1再野化的概念
再野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新方法,旨在通过减少人类干扰,提升特定区域中的荒野程度,以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状态[3]。再野化对于人类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保护修复至关重要,是实现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我国荒野地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生态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准确理解再野化的概念内涵,有必要阐释与其紧密相关的3个基础概念,包括“野生”(wild)、“荒野”(wilderness)和“野性”(wildness)[4]。
(1)野生(wild)。wild一词可追溯到早期德语,来源于“will”,用来形容不受人类控制的生物或土地。如野生动物(wildanimal)、野生河流(wildriver)等。这一概念是荒野、野性和再野化等概念的根源。
(2)荒野(wilderness)。从词源上看,wilderness来自于古英语词汇wild-dēor-ness,是指野兽出没之地。在词源中,野生生物在荒野概念中占据中心性的地位,正如Nash所言,如果将野生生物去除,荒野的特征将大大减弱[5]。从现代自然保护实践中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将“荒野地”(wildernessareas)定义为“大面积的、保留自然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区域,保存着自然的特征和影响力,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6]。由于目前地球上已经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原始自然”或“纯粹自然”,因此在实践层面上,荒野地是指人类开发程度和控制程度相对最低的自然区域。在欧洲语境中,由于很少有大面积原始荒野地的存在,因此通常用“野地”(wildland)或“野性自然”(wildnature)来描述具有荒野特征,但又无法达到严格意义上荒野地标准的区域。此外,“荒野保护区”(wildernessprotectedareas)意指拥有明确空间边界和法定地位,被纳入各类自然保护地中进行保护管理的荒野地。
(3)野性(wildness)。野性是景观的一种属性,即自然过程占主导,而人类干扰程度和控制程度较低的属性。虽然荒野地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但野性存在于所有尺度的各类景观之中[7-8],即使在城市之中也存在具有野性的自然区域[9]。可以通过荒野制图(wildernessmapping)对野性的高低进行定量评价,得到荒野程度的评价结果(或称荒野质量指数、人类足迹指数等)[10-12]。
从起源看,DaveForeman于年首次提出再野化这一术语,并讨论了北美洲再野化的问题[13]。年,保护生物学家MichaelSoulé和ReedNoss将再野化定义为基于核心区、廊道和食肉动物的一种保护方法[14-15]。年,DaveForeman出版专著《北美洲再野化:21世纪自然保护的愿景》,对再野化的途径进行了系统论述[16]。然而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再野化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例如Carver将再野化定义为“一种自然保护的方法,致力于修复和保护核心荒野地中的自然过程,增强荒野地之间的连通性,以及保护或重引入(reintroduction)关键种”[17];Perino等于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综述论文《复杂生态系统的再野化》,将再野化定义为“一种过程导向的、动态的生态修复新方法,旨在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其核心在于修复3个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关键要素,包括营养级复杂性(trophic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