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是环境保护的环境,而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个场景。
比如熟悉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熟悉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放松,而在陌生的环境里就会感到拘谨和安静。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何让自己放松,让自己重新拥有掌控感,从而正常发挥自己水平呢?
那就多去熟悉,比如演讲和表演的时候,你把演讲稿的逻辑、语句和主题了解的越熟悉,你就越自信,你把整个演讲的场地走一遍,了解的越细致,你也就越放松。
我们每个人和环境的关系,是由每个人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行为线索决定的。
当你在这个环境中的行为线索越多,你就越自然,这个环境形成的“场”,就会对你越友好。
这个理解开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我们所定义的舒适区。
很多人觉得我要远离这个舒适区,是想要远离这个环境,只要离开了这个环境,我就会变得不一样,就会成长。
但是所谓的舒适区,其实不是环境,而是你应对环境的方式,是你和环境的一切行为线索。
如果你应对环境的方式不变,不管你去哪里,依然还会一样,依然不会成长,就像有些人旅游,只是换了个地方吃饭睡觉刷抖音而已。
再比如有些人跳槽,换个环境依然做不出成绩来,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个人和世界的相处模式——出问题了。
所以逃离舒适区,改变环境的本质,是通过改变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历史,来重新定义——新的环境,新的场。
2、关于闭环
有个段子,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某高材生进华为几个月后,洋洋洒洒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把他发现的华为问题都写在了里面,任正非批复,“有病送医,无病开除!”
这个段子,曾经的视角是问题和解决方案的一体两面——你认为的问题,其实是人家的解决方案。
就像有人天天劝你戒烟,但是抽烟是你现阶段排解压力的 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在找到下一个让你满意的解决方案之前,戒烟不是说戒就戒。
除非你的压力消失了,或者找到了另一个更喜欢的解压方案。
华为的问题也一样,所有的问题,曾经可能都是解决更大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你只是看到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互通是标配,你能发现的问题,早已有很多很多人发现、理解、并尝试解决过。
没解决的,必然是因为条件还不成熟,或者暂未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换一个视角,不管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也非常讨厌那些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只提出问题缺乏闭环思维。
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避免问题再犯,是面对问题的一个完整行动闭环。
如果无法形成一个闭环,你就不要轻易动手,因为没什么效果,而且只会给人添堵。
就像我以前觉得非常厉害的经济学家郎咸平,那个年纪的我,对于能够发现各种问题的郎老师,觉得非常牛叉,也喜欢他的言论。
但是等后来慢慢了解了更多国内外的学者以后,就发现高下之分了,提出问题的确非常厉害,但是能给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和思考,甚至给出实施步骤策略,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面对问题,要么提供闭环,要么不要动手!
3、关于产品
服务可以是一种产品,当然你的产品也可以是标准化的服务。
那么产品和服务的区别在哪里呢?他们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在于边际交付的时间成本,也就是每多一次交付,时间成本是越来越低,还是越来越高?
像我这一篇文章,给一个人看,和给个人看,对于我们来说交付时间都基于一样,不会有一点点增加,所以肯定是产品。
但是私教不一样,一对一的私教,每多一个人,时间都不会变,依然需要多少课时,就是多少课时。
而能在产品和服务之间做出突破的品牌,无一不走出自己的增长之路。
比如把服务做成产品,火锅的锅底,小吃加盟店的酱料,就是服务品类中,找到到了产品化之路。
再比如10元钱快剪,就是开在超市里那种,出来全是小平头,面对中老年客户的快剪,把服务尽量标准化,边际时间压缩到 。
而在产品中增加服务属性,售后维修网点的铺开就是很多家用电器和数码产品的策略,把产品的交付中增加了服务的属性,让用户的体验直线上升。
对于我们每个品牌来说,如何定义自己的产品中产品和服务的比重,然后如何去服务产品化,去产品服务化,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