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庆贺11所11所京建所6

生日快乐

热烈庆贺

11所、11所(京)建所65周年

梦想照亮征程,奋斗创造奇迹。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力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队建设的关键之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将在集团公司*组的坚强领导下,以全面实现液体动力“三高”发展基本战略为统领,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持续开展能力提升、增强创新突破实力、加快深化改革步伐”为发展主题,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队,实现建*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主力研发单位,4月2日,六院11所、11所(京)迎来了建所6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今天

让我们一起祝福

11所、11所(京)

生日快乐,再谱新篇

……

11所

奋楫65载

书写航天液体动力壮丽篇章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作为中国航天事业腾飞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11所始终牢记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责任,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勇毅前行,在宇航发射、型号装备、应用产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推进技术研究所的步伐行稳致远。

以国为重自力更生

航天液体动力交出强国答卷

*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果,再次把航天强国建设、国防和*队现代化建设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航天科技集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航天强国建设主导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神舟”飞船问鼎苍穹,“嫦娥”奔月揽胜九天,“天问一号”探访火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航天事业步履铿锵,作为航天器探索太空的力量之源,火箭发动机的巨大推力搭起天与地的桥梁,朝霞般绚丽的火焰喷薄而出,点燃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年始建于北京,年起迁至秦岭腹地,年落户古城西安,历经三次创业,11所坚持以国为重、自力更生,始终紧跟集团公司、六院战略布局,心怀“国之大者”,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11所成功研制出近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弹、箭、星、船、器各个领域,助推我国卫星、飞船等航天器近次宇航发射,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重大型号飞行试验任务,书写着世界航天发展史上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的亮丽答卷。

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六院锚定“液体动力要在年率先实现性能指标一流、产业化发展一流和运营模式一流”的目标,着力推动“八年九机”“三机并行”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在不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征程上,11所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协同,勇闯技术无人区,敢下创新先手棋。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历险涉难,创新致远。11所研制成功世界先进的大推力、高性能、环保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推举新一代多型运载火箭,将我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提升近三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制成功探月用系列变推力发动机,攻克月面软着陆科研难关;研制成功上面级系列发动机,助力北斗组网等重大工程;研制成功全国首款具有超音速、大机动的云雀靶标,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全体职工上下同欲,型号研制捷报频传。近年来,11所在高质量完成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同时,短时间内在多个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首台大推力重复使用液氧煤油主发动机试车成功,开启发动机重复使用技术工程应用新纪元;世界推力最大的双喷管补燃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圆满成功,取得研制历程中的里程碑式突破;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多种推力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突破预冷组合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拓展推进技术新领域。

65年栉风沐雨,11所所长张晓*总结道:“一代代航天人始终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11所全体干部职工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攀登航天液体动力高峰,为神箭打造强劲‘心脏’,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篇章。”

自主创新产业融合

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航天走过的辉煌历程,就是一部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集团公司*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提出,建设航天强国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航天科技与生俱来的自主创新禀赋发挥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筑牢建设航天强国的坚强基石。

落实集团公司数字航天战略,支撑数字六院加快建设的步伐,11所贯彻“数字世界多轮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理念,初步构建起“基于模型、流程驱动、知识推动、正向设计”的发动机数字化研发体系,推动研发模式数字化转型升级,驱动产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经过反复实践、充分验证,11所重点型号实现统一模型管理、无纸化三维协同研发,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仿真平台,攻克面向增材制造的发动机轻质化设计与拓扑优化技术,初步建立液体动力设计仿真体系,将仿真纳入研制流程。其中,“郁金香”液体动力系统仿真模型库为发动机创新研发提供了坚实保障,系统拥有覆盖发动机系统、流动、控制、燃烧与强度等工作全过程的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能力,核心代码自主可控,是世界先进水平的航天液体动力数字化研发平台。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航天报国,富国强*。利用火箭发动机喷雾燃烧和流体机械领域强大的设计仿真、基础理论研究等优势技术和试验验证能力,11所积极争当技术创新、科技兴国的领跑者。

为先进动力研发提供强大平台支撑,11所建起国内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超临界燃烧实验台、智能化测振平台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研条件在液体真空喷雾特性、燃烧不稳定性、发动机力热环境仿真分析、三维全场测振等多个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备雾化燃烧机理过程测量系统、转子动力学试验台等世界一流的发动机基础研究条件,亚洲最大的泵水力试验系统,国内最全的组件液流和介质试验系统,组建了陕西省等离子体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特种密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集团公司组合动力研究中心,发挥着我国航天液体动力领域创新探索的前沿阵地、深耕相关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重要创新主体作用。

围绕航天液体动力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和拓展应用两条主线,11所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融合发展机制,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双轮驱动发展,将液体动力优势技术成功转化应用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依托以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民共用技术创新平台,11所积极响应国家融合发展战略,借力陕西“一带一路”桥头堡优势,为节能环保、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及冶金能源等领域研制开发了热能工程、特种泵阀、特种密封、非标成套设备等系列产品,以高端油气储运阀门守护国家能源安全,致力节能绿色环保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翻开成绩单,11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市场开拓的脚步已深入多个国家,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多个项目填补国内空白,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新动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建引领精神筑基

持续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的领导、加强*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航天科技集团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治站位、强化航天使命担当,始终坚持在*的领导下实现“三高”全面发展,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以*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新时代航天人正奋力奔跑在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正如11所*委书记胡旭东所言:“只有高质量抓好*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强大的*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团结带领全所*员干部职工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旗所指就是行动所向。11所*委始终坚持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两级*组织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将*的领导融入单位治理,在改革创新、科研生产、产业发展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创新*建模式,激发基层*建活力。11所*委高度重视*建创新,强化“三基建设”,筑牢“四强工程”,推动*建管理数字化、规范化,创新“*建+”模式,成立50余支*员/青年攻坚队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建*百年之际,11所*委荣获“陕西省先进基层*组织”“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委”称号。

科技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航天报国”四个字刻进了航天发展历史的每一页。“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是11所首任所长,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之际,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带领老一辈航天人披荆斩棘,凭着“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壮志,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立下汗马功劳。

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优良传统,11所形成了“忠诚报国、自强克难、敬业爱所、务实慎行”优良传统,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工文化教育基地”“集团公司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称号,为航天精神的传承弘扬提供了动力沃土。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群众路线,11所积极构建“以奋斗者为本”职工成长关爱体系,从畅通人才成长及职业发展通道、优化薪酬激励与社会保障机制、持续完善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健康航天文化、完善福利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围绕职工成长、民生福祉统筹策划了89项细化方案,急奋斗者之所急,想奋斗者之所想,让奋斗者心无旁骛投身工作,形成推动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首来时路,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自立自强的宏伟篇章。放眼新征程,11所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坚定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使出拼抢机遇的劲头,拿出劈波斩浪的勇气,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争做技术攻关的“尖刀连”,市场开拓的“敢死队”,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以“攀登者”的定力、韧劲和胆魄,集智聚力攻关,接续拼搏奋斗,坚毅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每一步,坚决打赢每一场关键技术攻关硬仗,奋力夺取一次又一次成功,不断谱写液体动力事业发展新篇章。

11所(京)

自信自强踔厉奋发

走好新时代航天强国路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创建于年4月,是我国液体火箭动力事业的发源地。时光流转,一代代11所(京)人前仆后继、奋勇前行,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攀登高峰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我国氢氧火箭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与此同时,依托液体火箭动力专业技术优势,形成了节能环保、热能工程、特种泵阀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主导产品,用航天高科技的理念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

峥嵘岁月铸就辉煌

从成立之日起,11所(京)不忘初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解放思想,走出了一条“*品立所,民品兴所”的改革之路。

从导弹发动机到氢氧发动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导弹、“东风二号”“东风三号”相继发射成功,为后续战略导弹发动机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航天发动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YF-2A、YF-3发动机助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唱响寰宇,推举我国迈入航天时代。

70年代中后期,在“长征三号”火箭立项之初,时任所长的任新民坚持发展氢氧技术,“氢氧发动机是先进技术,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在国防科工委、航天部老领导的带领下,11所(京)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YF-73氢氧发动机。年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讯卫星送上太空,年将亚洲1号卫星送入轨道。至此,氢氧发动机登上国际航天舞台。

年3月,11所(京)开始研制第二代上面级YF-75氢氧发动机,在年助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完成首飞,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重型通信卫星的能力,尤其实现了具有国际标准的“一箭双星”发射,也标志着我国运载技术及运载能力有了大幅发展。首飞成功后,11所(京)又开始了YF-75发动机可靠性提升工作,发动机不断走向成熟。

11所(京)自年开始,就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热控及环控生保分系统配套泵阀产品,涉及载人飞船、目标飞行器等多个领域,用可靠的产品为载人航天工程保驾护航。

踏上二次创业新征程。在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11所(京)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实现了“从零起步”,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航天型号研制任务骤减,面对国家战略布局调整,11所(京)就此踏上了二次创业发展新征程。

经历了“残疾人用拐杖”,“莲花牌”淋浴器等一系列摸爬滚打,80年代初,以石化装备国产化为契机,11所(京)真正走上专业化技术发展之路。经11所(京)技术改造后的蒸汽锅炉,不仅节省大量经费,而且改造一次成功,完全达到预定指标。自此,面向石油化工行业,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阀门等专业技术为基础,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领石化装备市场的发展路线基本确定。

年,11所(京)成立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研制一大批技术性能先进的装备和产品,造就出一个个实力雄厚的国产化示范项目,“航天石化”成为航天高科技应用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知名品牌和行业标杆。年,立式高速泵产品远销到苏丹,打进了国际市场。年,安全阀产品获得ASME“UV”证书,走出国门、冲出亚洲、面向世界有了强有力的通行证。

改革创新谱写新篇

*的十八大以来,11所(京)全体干部职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取得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有力支撑了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我国全面建成航天大国,开启航天强国新征程。

航天技术产业取得新突破。面对新时代航天强国梦,攻克和掌握高性能氢氧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年,由11所(京)自主研制的YF-77发动机、YF-75D发动机助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秀成功,支撑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优化迭代的YF-75发动机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开始应用于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火箭,也为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铸就金牌品质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已执行次飞行发射任务。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十年,11所(京)多型号并行研制、批量生产、高密度发射能力大幅提升,发动机产品以高质量、高可靠圆满保障了空间站建造任务、探月工程任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任务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

空间温控产品经过三十年的研制,已拓展应用到探月、空间站等多个领域。仅在空间站建设期间,就提供了台(套)泵阀类产品,为全面建成空间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突破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8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进入新阶段,为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应用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取得新成果。在航天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坚持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多项自主研制的产品在多领域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60英寸裂解气大阀打破国际垄断,实现技术和口径双超越。W9型高速泵达到世界整体齿轮增速离心泵的最高水平,成功交付用户,打破了国外对该功率等级高速泵市场的垄断。

氢能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牵头研制的冬奥会手持火炬及主火炬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表现完美,完成了所有创意的技术实现,展示了航天液体动力的科技实力,用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过硬技术支撑了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废气废液焚烧炉成功应用于40万吨/年丙烯腈装置,解决了这一领域长期被外国“卡脖子”的局面。顺酐装置低热值尾气焚烧、湿法冶金闪蒸系统、大空气量丙烷脱氢加热炉、大功率高速泵、液氢安全阀等新产品都取得了市场突破。导热油炉产品成功融入新能源发展,助力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发展。安全阀产品成功中标全球最大光热项目,建立了中国产品在全球最大光热项目的工程业绩。

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成熟。11所(京)*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规范*委研究讨论前置审议的制度保障。落实*建工作要求进章程,修订航化公司、节能环保公司章程。深入推进经营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构建经营层成员新型责任制。

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以适应所特点、名称序列统一、通道丰富多元、横纵贯通的员工业务职务体系,让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开展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青年专家队伍选拔、培养,建立坚强所级专家队伍,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数字化建设通过实施痛点先行、数字化研发、专业仿真能力提升三大专项,基本形成快速敏捷迭代的数字化研发能力。产品保证体系建设进入全型号推广。精益质量管理体系从战略层、组织层、项目层、产品层、数据层全面推进。与此同时,以国家特种泵阀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集团公司低温实验室和氢能中心为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研发统筹管理。11所(京)始终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队、世界一流企业“两个世界一流”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四个关键锁定成功

65年来,11所(京)圆满完成了以嫦娥探月返乡、北斗全球组网、“天问一号”发射、天和核心舱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发射、神舟飞船为代表的重大发射任务,为实现北斗三号、探月三期工程的圆满收官,火星探测及空间站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每一次亮相都刷新了支撑航天强国梦的记录。一路走来,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11所(京)找到了高质量保证成功的四个关键。

关键之一:坚持*的领导。航天事业是*一直关怀,一路领航的事业,历届*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航天事业改革发展,给予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防*队现代化的战略全局高度,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65年来,11所(京)始终坚持*的领导,时刻筑牢所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和“*”。我们的队伍听*话、跟*走,坚决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坚决服从国家战略,在艰辛探索中起步,在厚积薄发中壮大,在改革创新中突破。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首要*治任务,坚持把*建工作与各类任务目标同步开展,推动*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为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关键之二:传承航天精神。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基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经验和精神富含时代特色,蕴含深厚的红色基因,激励我们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

新时期,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和航天强国建设更为紧迫的任务目标,大力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用过硬的信念、过硬的担当、过硬的能力推动航天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崇高。11所(京)始终把航天报国作为初心使命,在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把赓续航天精神、弘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院*,作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全面形成“三高”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力,引导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所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引导,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关键之三:科技自立自强。65年来,11所(京)在发展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中,始终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创造出了光辉的业绩。不仅以“争口气”的精神,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难情况下仿制出了“”等导弹发动机,而且还在仿制的基础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艰苦摸索、刻苦学习,逐步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发动机。

在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民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广大职工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突破了超低温技术,研制成功了氢氧发动机,填补了我国低温发动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际应用氢氧发动机的国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紧密结合国家*策,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传统项目领域持续进行技术深化与升级,瞄准高端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了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应用范围广的研发项目。热能工程、加热炉、高速泵、安全阀、特种阀等产品性能指标在业内均名列前茅,多次打破国外顶级公司垄断,大范围替代了进口产品,实现了国产化。

关键之四:以奋斗者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65年来,11所(京)始终坚持*管人才,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治立场不能含糊,*治原则不能动摇”,打造了一支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永远听*话、坚决跟*走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里孕育了一批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和中国航天伟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航天工作者。他们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和部级专家,有全国“三八红旗手”。

11所(京)落实“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实施项目分红中长期骨干激励和课题组长负责制,成功激发和凝聚了科学家精神,促进高水平学术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全面推动重点实验室试运行和青年创客工作室建设,让全所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倍增,用一颗颗献身航天的赤诚之心,实践和谱写出了今天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光彩照人的历史篇章。

11所(京)65年的征途,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发展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发展活力。

*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提出到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基本实现国防和*队现代化。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能力,深化改革创新,以实际行动落实院“八年九机”规划目标,助力我国进入空间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路上,11所(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关键”,着力推动全面形成“三高”发展模式,坚决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型号任务圆满完成;把握市场机遇,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体系效能,强化研制保障能力建设;对标长远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多措并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优化工作机制,构建担当重任的人才队伍,用奋斗书写光荣梦想,用成功推动强*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1所、11所(京)供稿

贾真珍/编辑

马啸宇、张新/校对

李莅/审核

张美书/监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