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拓
秀丽挺拔的山峰,奇形怪状的洞穴,喀斯特地貌是许多旅游爱好者必去的地点之一。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竟然也生活着不少动植物。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3位专家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的评述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论文 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段一凡介绍,我国拥有辽阔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湘桂丘陵、青藏高原都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区的一大特点就是拥有数量众多的溶洞和暗河,并且在其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生物群体。洞穴的内部光照、温度和湿度较为稳定,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同时,洞穴有效减少了该生态系统遭受的外界干扰,使其成为许多濒危动植物生存的庇护所。”
段一凡介绍,根据目前已有的调查,喀斯特洞穴的物种多样性丰富。从低等植物藻类、微生物、蕨类植物、有花植物,到无脊椎动物(如蜘蛛、马陆、班灶马、蜈蚣)、脊椎动物(如盲鱼、盲鳅)等,多种多样。“洞里太黑没有光的地方一般没有植物,只是洞口有光的地方有。动物的话,一般是适应黑暗环境的蟋蟀和蝙蝠等。”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殊且极为脆弱,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是一种易受干扰的脆弱生态系统。”段一凡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多种多样的人为因素干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它具有非常特殊的生境——光线暗淡、湿度高、温度波动小、营养供给有限等,生长在洞穴里的生物物种往往只有非常狭窄的分布区和非常小的居群,急需得到保护。
在段一凡看来,*府、民间机构以及公众科普教育对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府可在法律、制度、财*投入等配套措施中加大保护力度;民间环保机构多种多样的保护实践、示范和试验,能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日渐增多的公众参与提供平台和桥梁。”
论文共同作者、南京林业大学讲师李蒙则表示,应当借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类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的协调能力和科学评估方法,对我国喀斯特区域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进行科学评估,拯救濒危动植物种,建立喀斯特国家公园和保护区。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