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是李四光先生诞辰周年纪念日,第十一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奖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大会对21名获奖学生进行表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曾杰、夏庆银、周文祥三名同学分别荣获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而设立,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质类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评选。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分三个奖项: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年起增设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奖项自年设立至今,共表彰名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有27名学生获奖,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10人、本科生6人。曾杰: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获奖者
曾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地球化学专业级博士生,导师为韩贵琳教授。主要从事流域环境地球化学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导师的中-泰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及杰青项目;主持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项目1项。
曾杰将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原理应用到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面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流域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①系统地开展了我国西南喀斯特流域尺度的雨水化学、雨水硝酸盐氮氧同位素、雨水钙同位素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②借助非传统稳定同位素(Cu、Zn、Mo)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南方最大河流珠江的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生态风险和物质来源,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③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评估了泰国Mun河流域(湄公河的重要支流)重金属的污染水平、来源、迁移转化和*性风险,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地球化学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
基于上述研究,曾杰在EnvironmentalPollution,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包括2篇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此外,曾杰还与牛津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于年起受邀担任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等SCI期刊审稿人,曾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地先锋优秀共产*员、校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校三好学生、校希尔威矿业奖学金等。
曾杰领奖
夏庆银: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获奖者
夏庆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级博士生,就读于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海良教授课题组,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科学研究。就读期间,夏庆银一直身兼数职,在学生服务工作和科研学术工作之间做好平衡,目前担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班班长和博士生第一*支部支部书记。
夏庆银致力于矿物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机理研究及应用开发,聚焦在重金属铀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揭示和医药粘土开发。基于研究课题,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等NatureIndex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2篇(含ESTsupplementary封面1篇)。
夏庆银作为第十一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奖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
周文祥: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获奖者
周文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地球化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韩贵琳教授。周文祥于年进入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习,年经选拔进入数理学院级创新实验班地球化学专业学习;大三学年起进入韩贵琳教授课题组,从事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
主要工作涉及泰国Mun河流域土壤碳氮、稀土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层中的地球化学特征、迁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工作可为理解它们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参考,同时对土地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以上工作,周文祥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Forests,PeerJ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大四学年,周文祥取得公派留学资格,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交流学习。在本科阶段学习中,周文祥刻苦努力,成绩优良,曾获得本科生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及多次专业奖学金等,他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校级第三届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及数学竞赛三等奖等奖项。
周文祥领奖
颁奖大会会场
李四光先生终生践行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决心和抱负,为地质领域的科研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是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坚守初心的典范。此次获奖的青年学子是践行李四光精神的典范,是全体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榜样,希望大家以此为新的起点,传承老一辈地质学家的爱国情怀和高尚风范,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始终秉承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面向地球科学发展前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需求,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茁壮成长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主力*。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