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江区民族小学校为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的方针,将法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经常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青少年普法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自建校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重庆市交通安全示范校”“全国零犯罪学校”等荣誉称号,也多次被黔江区教委授予学校工作综合考核特优单位等荣誉。
上下联动:健全法治教育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普法教育小组,负责对学校普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制定普法工作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安稳办主任任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负责对学校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施。
普法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法治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同时,完善健全了普法、学法、用法的相关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黔江区民族小学校“七五”普法工作计划》,每学年研究制定《黔江区民族小学校普法工作计划》。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有安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使法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建立起“校长-分管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安稳办(专人负责)-班主任(或法治教师)+学生家长”的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全面覆盖:营造法治宣传氛围
记者走进民族小学,见到校园内的图书角、宣传专栏、学习园地整洁规范地贴满了关于*品、法律等方面的宣传知识。
据学校安稳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熏陶感染作用,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法治专题宣传板,创办法治教育橱窗、墙报,定期进行每学期两期的宣传内容更换;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红领巾广播站、主题班会等常规教育活动,进行《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法》《环境保护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浓郁氛围。
同时,学校借助法治教育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师生集会宣讲、班会课教育、出宣传板报等,积极营造普法氛围。通过印制普法资料小册子、宣传单、致家长一封信、举办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将法律送进社区、送进家庭,借助小手牵动大手,推动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建设。
此外,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法治宣传课,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法治手抄报、法治书画展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法治教育。
充实力量:加强普法队伍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为了发挥领导学法用法的示范带头作用,该校领导层率先掀起了学法、讲法、用法的热潮,并建立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员教师集体学法用法的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具体安排了相应的时间、地点,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年内不少于8次,自学时间不少于40小时。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学法、用法、守法,学校深入开展了教职员工学法用法教育活动,增强教职员工学法用法主动性。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文件。通过学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教师法治观和职业道德观,提升了教职员工依法施教的水平与能力。教师学期自学法律法规不少于20小时,集中学习不少于10小时,教师普法考试,参考率和合格率均达到了%。
此外,学校定期邀请兼职法治副校长进校作专题报告与典型案例分析,邀请校外法治辅导员到校进行交通、消防、禁*、人身伤害、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法治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举办相应的图片展,组织师生观看,强化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成效。
集中火力:发挥课堂教育作用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在骨干学科中凸显法治教育,学校将法治教育列入课程表,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和法治副校长“五落实”。采取适合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年末对学生进行学法知识检测、竞赛,法律法规常识的知晓率达%。
相关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充分挖掘语文、科学、体育等学科蕴涵的法治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例如,语文课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渗透崇尚公平正义、违法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光荣等教育;科学课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尊重人权的教育;体育课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
利用灵活多样的学校课程教育进行法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参与法治实践与宣传,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能力、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了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整合资源: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校园内,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开展手拉手活动,同时要求各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社区情况。对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要格外给予关怀和温暖,对不良行为学生从心理障碍上进行分析,给予耐心疏导。
在校园外,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等形式,与学生家长经常保持密切沟通,随时反映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治教育知识,使家长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法治教育。
此外,学校认真落实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与社区共同监管未成年人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在假日参与到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去,营造了良好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社会大环境,形成了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网络。
(记者王巧西文/图)
本文来源:武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