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50429/4616905.html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 消息称,之前活跃在中国长江一带,也就是长江特有的物种白鲟已经彻底消失,被宣告灭绝。
这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稀缺物种最终没能真正像大熊猫一样幸存下来,听到这个消息,确实有点惋惜,毕竟这不是个体的死亡,而是一个物种的消失,中华白鲟最终留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上,此前一个活蹦乱跳的物种,如今变成了一串字符。
白鲟年 一次出现在长江
其实早在年初,生态环境部就已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只不过此消息在那时还没有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承认,许多科学家还怀着 的希望,试图在长江找寻到它们的踪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危起伟之前发表过一篇论文,谈论到在~年最近的一次调查当中,不仅没有发现白鲟的样本,同时也没有发现刊登在濒临灭绝物种名录上的多种鱼类的身影,说明长江的生态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而那个时候危起伟已经做出警告:白鲟灭绝或许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
白鲟是一种古老生物,将其称作是地球的活化石并不过分,比早期人类出现的历史还要往前推几百万年。
白鲟属于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在距今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也就是说他们曾和称霸大陆的恐龙,翼龙等远古生物有着共生的时期,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另一个就是中国的长江地带,白鲟分布的地带如此有限,足以说明其对生存环境的苛刻性。
在古代,人们经常能够见到白鲟游弋在长江一带的身影,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白鲟不叫白鲟,而是叫鲔,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鳞四·鲟鱼》中这样描述白鲟:
“(鲔)其状如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岐如柄。”
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经常出现的鲔被科学家认识只有多年的历史。
直到年,一个叫做马腾斯的动物学家在中国长江一带见到鲔之后,回国将其命名为白鲟。
此时白鲟的生存范围已经被压缩到中国长江一带。
因为白鲟的嘴巴非常圆长,和大象鼻子有着诸多形似之处,所以生活在长江中上游的白鲟又被四川当地渔民称之为象鱼,因而在当地流传一句民俗,叫做“千斤腊子万斤象,*排大得不像样”。
其中的“腊子”指的是已经在灭绝边缘的中华鲟,“*排”同样是指处在灭绝边缘的胭脂鱼,而其中的“象”就是目前已经被证实灭绝的白鲟。
这句民俗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白鲟体型的庞大无比,一只成年的白鲟通常可以长到2~米,重达00多斤,人类目前已知的身躯 的白鲟可长到7.5米,体重达多斤,由于成年之后的白鲟在水中几乎没有天敌,又以淡水鱼为食——即便是水中成年的青草鲢鳙都逃不过被白鲟的凶猛吞食,所以白鲟也被称之为“中国淡水鱼 ”。
白鲟肉嫩无骨,体型庞大,没有鱼鳞,在上世纪长江一带非常受欢迎,据当地年龄较大的老渔民回忆,当时捕获的白鲟会被渔夫用板车拉到市场上卖,不用称重,就像卖豆腐一样,对方需要多少就切多少。
白鲟经常生活在长江的中下层,因为这些地方的水流比较湍急且光线昏暗,所以白鲟的眼睛已经退化得非常渺小,他们依靠皮肤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以及 实现寻捕果腹的猎物。
听到白鲟已经灭绝的消息,网友表示感慨万分,大部分网友这是首次听到白鲟这种生物,却已经是与白鲟的永别之时,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无法在长江一带看到这种屹立在食物链顶端且外形独特的生物,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白鲟 一次被人类目击的具体时间是在年1月,当时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长江一带进行水产研究,意外抢救到一只被当地渔民误捕的白鲟,这让工作人员们喜出望外。
研究人员为了对现存的白鲟数量进行一次较为准确的摸底,故而在这只被误捕的白鲟身上系上了一个声呐装置,随后就近将其放生,而研究所也派出一艘快艇跟踪这只白鲟,其中因为快艇发生意外,无法继续跟踪,而这只白鲟随从声呐装置一同消失在了长江当中,直至现在,它,包括所有的白鲟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于这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5亿年的古老生物,人类对其真的是知之甚少,科学家不知道白鲟的平均寿命,有许多专门研究白鲟的年轻学者甚至连活的白鲟都从未见过。
目前我们能够清楚知道的,就是白鲟的外形独特,它们有一个占整个身躯三分之一的尖嘴,而且全身没有鱼鳞,至于其他更加详细的特征,由于找不到真正的鱼,因而留下了空白。
白鲟为什么会灭绝? 不是环境污染这么简单
白鲟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按理说,如此珍惜的动物,对其的保护措施是不会少的,那么最终为何还是会彻底灭绝呢?
谈到物种灭绝,很多人脑海里闪出的 个词汇就是环境污染,没错,这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白鲟的灭绝,不能简简单单用环境污染就能解释清楚,还包括其他许多带有致命性的威胁,如果不引起重视,那么生活在长江中的其他濒临灭绝的鱼类,最终都会走向灭亡。
物种之所以会灭绝,就是因为它的繁殖受到了影响,无法正常繁殖,那么现有的物种就会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消失,所以无法繁殖才是白鲟灭绝的首要原因。
白鲟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属于一种大型洄游鱼类,上游产卵繁殖,下游寻觅食物,每到清明节前后,他们就会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来到四川省江安县江段和宜宾江段产卵。
白鲟产卵的数量也非常惊人,一只成年白鲟一次性可产下20万枚卵,这些鱼卵在孵化成幼鲟之后,会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寻找食物,虽然上个世纪的人们大量捕捉白鲟为食,但由于白鲟繁殖能力强,长江中的白鲟数量总能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即每年能够保持水中大约尾白鲟。
人类捕食和自身繁殖,过去的白鲟总能在这种状态中找到微妙平衡,然而长江中一座又一座大坝的出现,成为了白鲟命运的转折点。
年,一座庞大的葛洲坝在湖北省宜昌段平地而起,给附近居民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这座水坝也阻挡了白鲟洄游的通道,幼鲟可以顺流到下游寻找食物,但成年的白鲟已经无法再逆流往上游产卵,固执的白鲟们试图沿着祖先洄游的路线一次又一次撞向大坝,前往繁殖地点,可和高大的水坝相比,自己的身躯显得苍白无力。
由于缺少上游白鲟幼鱼的补充群,到年左右,白鲟的数量急剧减少,国家将其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捕捞,可事实上,此后的白鲟不仅没有得到充分补充,反而数量越来越少,到20世纪末,整个长江中剩余的白鲟数量已经不足尾。
后来科学家提出要通过人工繁殖来扭转白鲟无法自然繁殖的困难,可人类对白鲟的认识实在有限,由于技术以及各种硬件设施的不齐全,人工繁殖的 尾白鲟最终只活了29天,待技术成熟以及各种硬件设施齐全之后,为时已晚,科学家们在长江流域再也找不到白鲟的身影。
除了无法繁殖之外,白鲟的灭绝也要归咎于长江一带渔业的过度发达,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长江一带的渔民都是大网小网一网打尽,甚至使用各种高科技实行绝种式捕捞,给长江流域的鱼类生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另外,高度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对水体产生了污染,频繁过往的货轮机船,其携带的螺旋桨也可能会直接 到生活在长江中的鱼类。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的长江鱼类生物栖息地的减少和碎片化,都严重威胁到了白鲟的生存,白鲟的灭绝只是个时间问题,可没想到这个时间会来的如此之快。
长江之商还是长江之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长江的生态环境已经处于崩溃状态,白鲟的灭绝只是其中的标志之一,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早于白鲟已被确定为功能性灭绝,鯮鱼和鲥鱼疑似已经灭绝,另外像中华鲟,长江江豚,胭脂鱼,长江鲟等等,都处于灭绝的边缘地带,濒临灭绝。
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流域,仅鱼类生物就有多种,长江特有种,不仅品种多,数量也多,比如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鱼苗发生量就有00亿尾,但到现在,只剩到大约1亿尾,不足原先的1%,再这样下去,长江可能会陷入无鱼可捕的境地。
虽然从年1月开始,国家已经在长江地带开始实行十年的禁渔计划,但要想恢复和保护长江原生态,除了要扎实实施禁渔之外,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希望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警示语能够引起每个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