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珍爱生命一样呵护湖泊
——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小记
省外专家们考察洞庭湖博物馆建筑工程。谢湘波摄
亚平吴平脱冬
年11月23-24日,以“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湖南省科协、岳阳市人民*府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可持续研究会等11家全国学会和岳阳市科协协办,这是该论坛 次在地级市举办。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宴兵、岳阳市人民*府市长刘和生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学者近人出席论坛活动。
论坛上,中科院院士桂建芳作了题为《湖泊生态养护与净水渔业模式发展》主题报告;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何寻阳,南京水科院生态中心主任陈求稳,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范成新分别作《现代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发和应用》、《湖库水华风险及调控技术》、《湖湾的末端污染综合治理——以巢湖为例》主题报告。专家们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与综合管理”、“湖泊流域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转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4个专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现场考察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博物馆工程、君山后湖湿地、南湖生态治理修复样板工程。
论坛出版了《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发布了《南湖共识》,呼吁全社会“统筹湖泊管理、永续生命之湖”;组织了专家组在会前赶赴相关湖泊进行实地调研,会后将向国家相关部门呈报“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专家建议书”。
中国湖泊论坛是中国科协围绕*和国家中心工作设立的全国性的学术品牌活动,自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是为贯彻落实*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必将对统筹湖泊流域管理、推动湖泊治理与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产生良好影响。
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中国岳阳《南湖共识》
统筹湖泊管理永续生命之湖
水是生命之源,湖是聚水之地。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泱泱中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2.4万个天然湖泊起着维系生态平衡、调蓄洪水、滋养万物的重要作用。
近30年来,受气候环境变化、江湖关系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干预等因素影响,湖泊出现了水污染严重和富营养化以及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湖泊富营养化形势,各级、各部门相继开展了湖泊保护治理。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实践、一次次行动,虽成效很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湖泊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与湖泊治理保护发展阶段不匹配,湖泊管理法规与湖泊治理现状不适应,湖泊保护治理资金投入与效益不对称,湖泊流域管理职能与权力不对应等。种种问题表明,只有重新审视我国湖泊环境演变过程及趋势,重新认识湖泊保护治理成效和问题,方能得到治湖良策,永续“生命之湖”。
如何才能永续“生命之湖”?我们呼唤:一是要尽快出台或调整以流域为管理单元的湖泊保护法律法规。要从管理体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防洪调度、岸线管理、湖泊水生态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湖泊保护法律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护体系,促进湖泊保护进入法制轨道。二是要选择典型湖泊为试点,建立湖泊流域管理职能机构。可以选择像洞庭湖这样面积大、民生关系大的湖泊为试点,建立湖泊流域管理职能机构,将人权、财权、监管权“三权”集中,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形成湖泊流域管理合力。三是总结试点经验教训,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形成以点带面、整体联动的综合效应。
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统筹湖泊流域管理,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让生命之湖万古奔流、生生不息、造福众生!
经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全体与会代表审议通过
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