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近日,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由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及西南低山丘陵区域环境资源法庭共同建立,是全省第一个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司法保护实践基地。法院与动物园携手,保护野生动物再进一步,这既符合践行绿色民法典、《长江保护法》等法律的要求,也让司法惩治犯罪更好回归“生态保护”的本义。20余只鹦鹉蛋和“保护性伤害”话题一起“破壳而出”一起危害野生动物犯罪案件中,办案机关在犯罪嫌疑人家中查获了20余只尚未孵化的鹦鹉蛋,这些鸟蛋被扣押后一时无人照料,面临窘境。最终,办案机关将犯罪嫌疑人在外地的父亲接来,由他实施人工孵化,严格控制湿度、温度,并定时翻转、增加光照,这才让小鹦鹉“破壳而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野生动物在被查获后死亡,在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中并不鲜见。如何防止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性伤害”,成为摆在司法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施行。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将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罪”修改为“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进一步扩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目前,涉活体野生动物案件正在呈快速增长态势,被罚没野生动物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好不容易案件办完了,被罚没的动物们的归宿在哪儿?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朱建新介绍,年7月1日,江苏环境资源“9+1”审判机制正式运行,运行以来南京环资法庭与西南低山丘陵环资法庭审理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力的涉野生动物案件。“在审理涉野生动物案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非法狩猎的野生动物存在收容困难、野外放养不利和救助不及时等问题,而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在收容救助保护、生物科学知识技术支持以及宣传工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朱建新说。法院携手动物园,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南京环资法庭副庭长姜立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南京环资法庭、西南低山丘陵环资法庭与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反复协商,确定三方共建合作,签订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合作协议。这项共建合作工作还被纳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实践项目。西南低山丘陵区域环境资源法庭是全省环境资源“9+1”审判体系的重要一环,设立在玄武法院,集中管辖南京市、句容市范围内第一审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辖区沿长江岸线总长余公里,秦淮河、玄武湖、石臼湖、固城湖等大小河流湖泊遍布,宁镇山脉逶迤境内,自然环境资源优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则对全省案件拥有管辖权,集中管辖江苏全省9个生态功能区法庭上诉案件和中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姜立介绍,该司法基地建立后,司法机关将与园方一道,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法治融合主题活动,在动物园、学校、社区街道等场所做好涉野生动物“以案释法”宣传工作,将该基地打造成展示江苏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成效、构建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的重要平台。另外,法院还将回应人民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关切,借助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站对案涉野生动物进行科学救助保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邀请动物园安排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出具书面意见或出庭阐释,提高涉野生动物保护案件审判专业化水平。以环境司法守护“绿水青山”今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用18个条文专门规定“绿色原则”、确立“绿色制度”、衔接“绿色诉讼”,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绿色条款”体系,也被称为“绿色民法典”;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生效,要求加强山水林田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事实上,环境司法保护的“修复性保护”理念,在南京已有不少实践。南京胜科公司污染环境罪案件中,公司被以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万元,12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6年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承担环境修复赔偿费用4.7亿元。“4.7亿元的环境修复赔偿费用是全国生态修复赔偿款里最高的,其中2.3亿以现金形式缴纳,剩下的费用则包括技术改造、替代性修复等。”玄武法院副院长高伟介绍,该案判决立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引导排污企业实现从“污染者”到“修复者”身份转变,相关做法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该案被写入年全国“两会”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庭长陈迎说,环境司法的职能在于通过依法审理案件,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引导已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或个人主动修复遭受损害的生态环境,让惩治犯罪回归环境生态保护的本义。南报融媒体记者张源源
本文来源:南京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