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有法可依

已有年历史的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的秦腔现代戏《路遥的世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内部陈列。易俗社百年博物馆。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自诞生起,就以高昂激越的唱腔、深厚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歌颂着西北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赤诚之心。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让秦腔艺术更广泛地走进人民生活,彰显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品格和美学价值?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秦腔发展的机遇、活力和更多可能性。保护秦腔刻不容缓“年以来,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减少。年,秦腔院团减少到25个,从业人员减少到人,其中在档秦腔艺术人才人。年至年抽样调查的秦腔院团中,90%没有经常性的新创剧目经费支持。多数基层秦腔剧团缺乏自己的编创队伍,全省戏曲创作人才也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日前,当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在《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新闻发布会现场说出这些数据和问题时,现场媒体和听众无不陷入沉思。曾经声震西北、戏迷无数,陕西人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秦腔已经陷入这样的发展困境了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秦腔发展后继乏力,纷纷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保护秦腔”的呼声越来越高。年,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决定,将惠敏莉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陕西省秦腔艺术振兴条例》”的议案交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陕西省秦腔艺术振兴条例》起草工作小组,先后赴陕西多地进行调研、座谈。年,省人大常委会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经过两次审议,多次召开立法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秦腔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年11月26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条例》高票通过。年1月1日,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正式实施。《条例》紧扣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实际,阐明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明确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对象,从组织领导、加强规划、部门职能、院团建设、社会参与、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推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为新形势下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秦腔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金根表示,陕西将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让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深入人心;研究制定秦腔艺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我省秦腔艺术繁荣发展有“时间表”“路线图”;健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条例》明确的责任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有利于秦腔艺术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法律保障提振信心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