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办联合发文加快构建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12日讯(记者刘笑雪)日前,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湖南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推进湖南林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强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生态为民、保障民生,*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快构建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奠定良好生态基础。

(二)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天然林资源专项调查,切实摸清天然林资源家底、掌握天然林管护实情,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到年,全省天然乔木林面积保持在万公顷以上,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保障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保护重点区域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实现并轨。到年,全省天然林面积保持稳定,天然林生态系统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物种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二、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

(三)开展专项调查。制定天然林调查技术标准。对天然起源的乔木林、竹林、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以及天然疏林地、一般灌木林地、未成林封育林地等天然林后备资源状况开展调查,建立全省天然林数据库。将天然林及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护补助范围更新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和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切实做到天然林面积准确、权属清晰、四至清楚、补助明确、图表卡一致,确保天然林数据真实、有效、权威。根据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区位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群落完整性、自然恢复能力等指标,依照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有关技术规程合理确定我省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

(四)全面落实管护责任。林权权利人参与天然林保护实行管护责任协议书制度。已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或管护补助范围的天然林,签订管护责任协议书并落实管护责任。尚未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或管护补助的天然林,经营者愿意纳入的,根据生态区位和森林类别及时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或管护补助范围并签订管护责任协议书;经营者不愿意纳入的,相关乡镇(街道)要加强天然林保护*策宣传,告知林权权利人权利义务,并与相关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天然林管护责任协议书,确保全省天然林实现全面保护。相关林权权利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策规定及协议具体落实其经营管护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修复任务。

(五)加强管护能力建设。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建设,充分运用3S、物联网、5G移动通信、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信息系统,提高天然林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健全天然林灾害预警体系,加强天然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治等工作。结合精准扶贫、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护、野生动植物管护等工作,完善天然林管护体系。整合相关管护资金和管护人员,采取“县建、乡聘、村用”等方式,统一购买管护服务、统一划分责任区、统一开展巡护,推进天然林网格化管护,实现天然林管护全覆盖。建立护林员选聘、培训、考核、保障制度,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涉林机构要加强对护林员的培训指导和考核考评,提升管护能力。建立健全以*府购买管护服务为主,林权权利人、村组社区管护为辅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天然林管护机制。

三、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

(六)建立休养生息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得编制“十四五”期间天然商品林主伐限额和天然公益林更新采伐限额,不得违规移植天然大树进城,不得违法批准、非法实施天然林皆伐。对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采取封禁管理,除科研实验、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维护天然林生存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必须采伐的以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天然林抚育作业的,必须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策规定编制作业设计,经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林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七)严管林地占用。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严格执行森林法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关于天然林地使用的有关规定,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禁止非法毁坏天然林地进行开垦,禁止将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行为。在不破坏地表植被、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提下,可在天然林地进行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度发展休闲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增加林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四、健全天然林修复制度

(八)建立退化林修复制度。根据天然林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经营目标、发育阶段、退化程度及其演替规律等,分区分类实施保护修复措施。稀疏退化的天然林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修复生态功能;其他天然林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或其他复合生态修复措施,不断推进天然林正向演替,提高森林质量。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促进林下阔叶树的生长,调整树种组成,优化森林结构,促进形成地带性顶级群落。提倡在废弃矿山、荒山荒地、裸露山体、取弃土(渣)场、重金属污染地、易地扶贫搬迁腾退地等恢复天然植被,扩大天然林面积。利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实施退耕还林、防护林、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托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工程项目,优先利用珍贵乡土树种培育大径材、无节良材,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加大天然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开展天然林修复应编制作业设计,进行检查验收,开展质量评价,规范档案管理。

(九)强化科技支撑。以提升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为导向,组织相关科研院校研究力量,开展天然林生长演替规律、退化天然林生态功能恢复、不同类型天然林保育及适应性经营等理论和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强对天然林透光伐、生长伐、生态疏伐等抚育采伐方式,以及促进复壮、封育更替、低产低效林改造等修复方式的研究和示范。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天然林修复技术、作业设计和质量评价等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天然林保护修复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与推广。

(十)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制定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技术规程。探索天然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综合利用省域范围内现有的国家、省级生态监测站(点),建立健全天然林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等成果,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监测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五、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监管制度

(十一)完善监管体制。建立天然林保护行*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各级*府要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考核监督,结合森林督查组织开展年度核查,将天然林保护修复情况纳入省*府对市县级*府的年度绩效考核,保护修复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事项,作为地方*委和*府及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对在天然林保护管理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通过设立专线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