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投入近四亿元,基本摸清我国生物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在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央财*资金累计投入近4亿元,共家科研院所余名科研人员参加,基本摸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

崔书红介绍,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科研能力水平和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能力。

一是基本摸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全国划定的32个陆地、3个海域共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9%,维管植物数占全国总种数的87%,野生脊椎动物占全国总种数的85%。同时,还发现了新种和新纪录种50余个,健全和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家谱”。

二是支撑了生物多样性相关*策法规制定。完成了重大决策咨询报告8篇。支撑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发布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的技术导则、规范20余项。组织余名专家,完成了种高等植物、种脊椎动物和种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与中科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脊椎动物卷和大型真菌卷。

三是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库。构建了全国个县级行*单元、观测样线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数据总量达3.5TB。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野生动植物空间分布数据库。

四是初步形成了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建立个以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为主要观测对象观测样区,布设样线和样点条(个),每年获得70余万条观测数据,动态掌握了典型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第一手数据。

五是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科研能力和水平。重大工程推动了一批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领域的应用。比如,采用环境DNA技术完成对采集困难的生物种类的大范围调查。工程实施以来,仅我部所属南京所、环科院就培养相关领域领*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研究生50余名,30人晋升高级技术职称;近两年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71篇,在Science等科学期刊发表论文8篇。

六是支撑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能力。完成了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四次国家报告等。同时也有力支撑COP15成果的谈判和全球磋商工作。

崔书红表示,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将加强部际联动和央地合作,深化重大工程组织实施,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和信息平台,建立以定位观测站与观测样区相结合的长期观测网络。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成效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