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变与应变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有心计的人,更明白“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绝不会让一成不变的思维,在无意义的固执和坚持中变得盲目。先适应环境,生存比什么都重要“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对一切,这是我们的生存基础。无论是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你的个人观念也要随之变化,以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如果你无法适应环境,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你可以改造这个环境,让环境来适应你;要么你就只能被社会淘汰。然而,让大的社会环境来适应你一个人,显然不太现实,既然环境适应不了你,那么只有你去适应环境了。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一位哲学家坐上一个渔夫的小船准备渡河。船行到河中之际,这位哲学家问渔夫:“你懂数学吗?”渔夫摇了摇头:“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又摇了摇头:“不懂。”哲学家再次问道:“那你懂化学吗?”渔夫还是回答说不懂。哲学家听了叹道:“那真是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刚说完,水面上刮起了一阵狂风,把小船给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河里。这时渔夫对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告诉他:“那么你就失去整个生命了!”这个故事、寓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没有学会在人生长河中游泳的人,即使他学到了其他很多东西,也是无法生存下来的。生存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首先要有基本的适应能力。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婴儿在出生时只需适应自然这个环境,然而他总有一天要踏人社会这个大环境,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这就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不断调整适应社会的过程。有一位政治犯,他被关了二十多年,在被释放出狱后,有记者访问了他。记者问他是如何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度过了这二十多年,这位坚毅的政治犯说:“我把自己变成橡皮泥,你可以捶我撞我,捏我拉我,我会变形,可是橡皮泥依然存在。换句话说,环境再怎么折磨我、打击我,我的外在会随着改变,但我的内心依然不变,我就是我!”多么强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真是一个很伟大的适应哲学。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遭遇困境,有的困境挺挺就过去了,然而有的困境却让人感到茫然与绝望,那些不懂变通、意志薄弱的人,很容易在严苛的环境中被淘汰,或是丧失自我。懂得变通的人善于在困境中将自己化为“橡皮泥”,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外形变了,但本质却没变。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当大学毕业、开始踏入社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一下适应这个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他们仍然将自己定位在学生角色,造成适应上的困难。人们在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加入一个陌生的群体,都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些困惑和焦虑的心理,这本是一个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如果你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无法调适,那么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你踏人一个新环境后,就要根据现实的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尽量把期望值降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减少心理的落差,也能帮你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处的新环境,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它,当你面对困境时,可以去做一些你平时看不起或不愿意做的事。比如才能在角色适应上领先一步。当你失业,又未找到如意的工作时,为了生存,摆摆地摊、挑挑砖块、当当跑堂等又何妨呢?当然,这只是你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了工作形态,但你的壮志与抱负不能因此而磨损,不能丧失了自我。这样你总有一天会冲出困境,获得新生。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显得太没志气,可是当你无力改变所处的环境时,也只能尽量保持“我”的存在,否则,你连自我都消失了,还谈什么理想与抱负呢?也许你还没有遭遇困境、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总会遇到些不愉快的事情,那就试着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包容这个环境吧。人生的道路上,你总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你不可能把环境换掉,那么只有你去适应各个环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