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这一问题既紧迫,又关乎人类存亡。冠状病*的暴发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破坏生物多样性,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系统。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系统建立了复杂而紧密的联系,要想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要求我们在自然体系的限度内进行发展,这样,才能使发展的成果真正地惠及社会。不论是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像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断警示我们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是科学可行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兼顾好经济、环境与社会?国际组织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理论和实务界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范式,在这些范式中,“绿色发展”——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主张,也是发展中国家从贫穷通向富裕的唯一发展之路。关于绿色发展尚未形成国际统一的定义,且与“绿色发展”表述相似的概念还有“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在各类国际组织的报告中,这三者基本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它们仅有语义表述上的细微差别。年绿色增长的概念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上被正式提出,被定义为“为推动低碳、惠及社会所有成员的发展而采取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过程”。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绿色经济”定义为“重视人与自然、能创造体面高薪工作的经济”,并在年的报告中对此定义进行了修正即“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年经合组织(OECD)进一步修正和深化了此前“在防止代价昂贵的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化丧失和以不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绿色增长概念,将绿色增长定义为“在确保自然资产持续提高人类社会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年世界银行(WB)将绿色增长定义为“在经济增长不放缓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过程高效、清洁和弹性化”。由此可见,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绿色发展同样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共生性,即三大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其基本含义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损害及改进自然资产状况。也就是说,绿色发展不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或环境友好,而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保护或者改善,即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损害脱钩。这既排除了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损害的挂钩情形,也排除了通过经济下滑带来的环境压力缓解效应,更排除了经济下滑的同时环境仍旧受到损害的双负效应。当然,绿色发展不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