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开展委员读书活动,使委员读书活动更具实效,全国*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结合实践不断进行探索,8月25日,全国*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伟率委员们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调研并开展全国*协委员线下读书活动。
△杨淑华介绍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避逆性就是通过物理阻隔或者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让作物避开自然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物的抗逆性状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因此,通过培育适宜于在干旱、盐碱、土壤贫瘠等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抗逆新品种将不仅能够有效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而且还能通过有效利用干旱、荒漠化和部分盐渍化土地而大大缓解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
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参加读书会的委员们参观了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杨淑华教授的情况介绍,参观了部分成果和实验室,杨淑华的科普赢得了委员们的赞扬。
针对传统盐碱地治理模式淡水消耗量大、改良周期长、容易返盐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教授胡树文带领团队多年扎根盐碱地改良生产一线,创建了以“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核心的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
“该工程技术体系整合了土壤修复、土壤培肥等多学科,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盐碱地治理的弊端。我们研发团队建立了包括吉林前郭万亩示范方、大安亩示范方、通榆亩示范方在内的十多个大型盐碱地生态修复示范方。所有区域的示范田在连续耕种、控制地下水位的条件下,均没有出现盐碱反复的情况。”胡树文教授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灾害频发重发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硬约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学院杨晓光教授介绍,“多熟种植是我国粮食安全基本保障,我们团队首次定量了气候变暖对我国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可能种植北界影响的空间位移,研究发现与-年相比,近30年两熟和三熟种植北界北移0.3-0.6个纬度,复种指数提高是两熟和三熟北移和三熟区面积的增加。该成果为我国多熟种植制度调整、作物优势布局和粮食安全战略制定等提供了科学支撑。”针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新特点、新规律,创建了从田间到区域尺度的“实时监测-动态诊断-智能决策”应对系统和方案,该成果为智慧农业提供了核心大脑和智能决策。
“自年初联合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以来,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全国科技力量云集大理,揭开了洱海科技大会战的序幕,建立古生村科技小院,科技人员入住农村,组建绿色高值种植和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多学科攻关团队,破解面源污染来源与贡献、创建作物增值、减少面源污染和农民增收的‘大理模式’,打造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营养系主任申建波介绍说。
参观中,“北京南宫垃圾堆肥厂20年技术发展及厨余垃圾协同堆肥”项目也引起了委员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