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 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也是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是我国首批 生态文明试验区。 贵州生态多样,物种丰富,但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同时,这里曾经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减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依托大生态、大扶贫战略行动契机,贵州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双赢”的新路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关键领域。“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府领导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 的全省林业系统把高质量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土绿化行动,水土流失与石 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沿江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牢筑绿色屏障;严格推行“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计划,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健全林业法规体系,强化林业考核问责,全面实行林长制,构建大生态安全格局;因地制宜,大力构建生态主导型林业产业体系,推出竹、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产业与竹荪、天麻、石斛等多元林下经济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大踏步向前。 五年来,我省累计完成营造林万亩,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万亩,治理石 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51%。 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湿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森林火灾及病害控制等资源保护行动全面加强。年,全省建成A级景区处,森林公园95处,湿地公园54处,森林康养基地75处,风景名胜区71处。目前,全省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油茶、竹、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划为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林业总产值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年,全省生态护林员达到18.28万人,直接带动5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十三五”是贵州林业发展增速最快、效益最为显著的时期。贵州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退耕还林和治理石 面积、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融资放款和实施面积、生态护林员规模及带动脱贫人口“四个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生态大业,久久为功。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贵州牢记嘱托,厚植生态环境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进全省林业工作建设。尤其是今年以来,围绕“四新”抓“四化”的战略部署,逐步探索创新,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从法制林业、智慧林业、高质量林业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以“制、智、质”行动赋能,构筑高质量的“贵州绿”,推动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在助推乡村振兴立新功中实现良好开局。
位于绥阳县的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潘开礼摄
“制”护生态家底 贵州,是一个生态物种聚集的大家庭。 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四山八水交错,山水林田湖草纵横,地貌类型多样,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家底,源于多年对生态保护制度建设不断地努力探索创新。 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以生态立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制”护生态家底。 先试先行,勇于创新。自年以来,贵州组建了全国 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制定了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设立“贵州生态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 国际性论坛;在全国首家推出省级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持续开展“六个严禁”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等行动,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贵州率先在全国出台了《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正式划定了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 综合治理面积等在内的9条林业生态红线。红线区域面积共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85%,把保护森林和湿地资源放在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 坚持不懈加强生态建设,创新模式,广泛调动各界主体加入绿色贵州建设。每年春节后上班 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带头义务植树,成为全国重要创举。*府、企业、群众共抓共建,创新造林与管护机制,抓好植树造林、石 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万亩,治理石 .2万亩。 联防联治,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保护建设。与云南、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与重庆、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和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机制;与重庆建立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机制。 全面实行林长制。以“森林扩面、林分提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总目标,以“护林、造林、用林、活林”为重点任务,构建“监督考核在省、督促协调在市、责任落实在县、组织实施在乡、保护发展在村”的林业发展新格局和“**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森林管护新机制,印发《关于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为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多年来,贵州全力以赴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和实践,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3项重点建设任务。我省13个方面3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十三五”以来,贵州坚持以“制”护林,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威宁自治县平均海拔米的乌蒙高山之上,一座座荒漠石山正一点点被绿色浸染;麻山腹地里,也上演着“绿进荒退”的生态变迁;赤水河畔,竹海碧波绿浪,生态的改善,不仅让赤水河向长江每年减少泥沙排放量近万吨,还催生了竹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转换。贵州绿色的底色越来越厚重,生态文明的主旋律越来越响亮。
生态良好的贵州是黑叶猴种群 栖息地。刘宽明摄
“智”理生态林业 贵州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近年来,贵州利用优势条件与发展契机,切实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林业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全力提升林业综合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智慧林业体系。 在安顺,古树名木“电子身份证”成功上线,市民通过扫描 在贵阳,从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操控一个按键,便可将目光锁定在数十公里外的密林间。“我们为森林安上‘千里眼’,为林子加上‘防火码’。”贵阳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监控系统,全天24小时实时监测林区火情,由智能图像处理、林火识别报警软件进行烟火自动识别并报警。同时,依托信息技术,为林子装上“森林防火码”,构建“人为火源”管控体系,有效提升全民防火意识和行动力。 近年来,贵阳积极推动大数据与大生态相融合,成功打造出了一套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的智慧模式。投入.3万元,建成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点的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和林火远程监控系统,进一步建设具有接警管理、火情管理、专题数据、业务管理、护林员管理和接警提醒等功能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同时,搭建“贵阳智慧林业云平台”,涵盖森林资源监管、林业灾害应急、森林培育、产业发展四大业务版块,形成了“一平台、四系统、二十六个业务子系统”和“空、天、地三位一体”的整体构架,实现“一张图”数字管理,并参与编制4个全国林业信息化行业标准规范。智慧林业建设的成功探索也让贵阳市入选中国智慧林业 实践50强,获得“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十佳市级单位”称号,林业信息化应用和实践得到进一步推广。 为生态林业插上“智慧云翅膀”的,还有全省各地自然保护区。 赤水桫椤保护区围绕保护区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动植物、环境要素和人为活动等方面内容编制了《赤水桫椤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成为贵州 制定监测标准的保护区。同时,建立保护区内社区动态管理数据库,为社区群众就业帮扶、社区建设、生态协会建设等工作提供依据;科学布局巡护路网,结合个人巡护APP上传智慧化管理平台的巡护数据,实行量化与现场考核相结合,深化巡护成果考核,不断加强保护区生态安全、生产安全。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保护区高质量发展,雷公山 自然保护区探索出防火监测“智慧化”、林*管理“数字化”、资源保护宣传“智能化”、人员管理“数据化”、科研监测“实时化”、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的资源“六化”管护模式,打造生态智慧平台,在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不断出新成绩。 近年来,省林业局高度重视林草大数据建设,逐步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天地空、点线面”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地智慧管理系统,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强化生态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贵州将智慧林业建设作为全省“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在林草信息化建设上作出示范。
望谟板栗助农增收。唐波摄
“质”增民生产业 贵州,山多地少,耕地破碎,曾是全国石 面积 、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生产力”为发展引擎,“向山要地,问林增收”,在“质”上下功夫,在“林”上写文章,高质量构建生态主导型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双效”突破。 省委、省*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将贵州油茶、竹、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划为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由省领导亲自领衔部署,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科学推动生态林业产业全链发展。“十三五”以来,全省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在发展面积、产业效益和助农增收等方面实现“三增长”。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年的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其中特色林业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值亿元,产值同比增长27.4%;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万亩、产值亿元,产值同比增长21.2%,走出了特色富民产业新路。 在贵州,许多严峻的地理条件不仅限制了产业发展,也成为生态治理的巨大考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做好民生林业增量,同样要向技术要产业、要质量,还要治理成效。 曾经,“逃离板贵”,是关岭自治县的伤痛。破题困境,关岭大力实施“生物治理﹢产业扶贫”模式,引导群众种植耐旱花椒,并以技术赋能,实施科学管护,促进产量、品质升级,向“地球癌症”的石 ,开出“贵州药方”。如今,“板贵花椒”不仅成了群众的“摇钱树”,还获国家地理产品标志认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并举、治石与致富协同。 地处麻山腹地的望谟县,从一棵树上下功夫,技术革新提产量,强化产品研发加工,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围绕“一棵树”(板栗)推动“一县一业”目标,用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涉农资金整合,建立以洛郎为核心的万亩板栗园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种植“五统一分”模式,让产业提质增效,成功打造望谟板栗“哆吉栗”品牌。全县共种植板栗26.2万亩,覆盖带动1.8万户7.56万人增收。一棵板栗树结出富民产业硕果,特色产业迸发绿色活力。 打破“用地荒”瓶颈,贵州林下空间大有可为。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1.51%,面积1.62亿亩,是耕地面积的3倍左右。贵州聚焦广阔的林下空间,以林下经济为抓手,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做“加法”,加速林业附加值转化,开辟群众增收渠道。 端午过后,锦屏县铜鼓镇大同石斛产业综合示范园内,上万亩笔挺苍翠的杉木“穿”上了一件件“石斛花衣”。农户们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摘下花朵再送往产业园石斛花茶加工车间。 利用强劲的生态优势,秉持“林农文旅融合,一 产联动”发展思路,近年来,锦屏县围绕“百千万”工程,“大开”林业空间,探索出了“五林经济”特色发展模式(即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建成林下经济百亩村示范基地74个、林下经济千亩乡镇7个,万亩产业示范园3个;全县铁皮石斛活树近野生种植规模全省 、林下养鹅规模全省 ,“一种(石斛)一养(生态鹅)”的综合特色产业链健全,林下经济产业实现基地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年,该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万亩,森林观光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亿元,“五林经济”总产值达8.6亿元以上。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特色林业产业与林下经济产业不断迸发新活力。“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完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万亩,其中新造万亩,改培万亩,基地总面积达万亩以上,年总产值达亿元以上,培育龙头企业65家以上;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新增0万亩(总量万亩以上),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省级以上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家以上,其中 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全面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贵州林业发展新格局,让高质量生态富民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绿色新引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采丽
编辑何涛编审杨仪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