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年第11期《中国水土保持》杂志(11月5日出版)
孙发政,安徽当涂人,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水土生态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孙发政响应国家“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号召,来到深圳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30年来,由他主持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等工程约项,参与(主持)评审水土保持技术方案近项,参与制(审)定国家技术标准3项,拥有专利发明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合著3部。主持完成“类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走出了一条草种国产化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生物砖排水护坡技术”列入水利部重点推广项目;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的建议得到中央采纳,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10月29日,孙发政(右1)在东江源头寻乌县某学校捐赠仪式上。
30年来,孙发政目睹了深圳及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变迁,深感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事关地球上人类的前途和所有生物的命运。他认为,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态环境领域还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4年,他在作为《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封面人物接受记者专访时,首次提出了水土生态概念,随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概念、架构、案例、经济、管理、文化、哲学等方面对水土生态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水土生态理论体系,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年10月13日,孙发政(右)在上海会见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先生。
该理论认为:水土生态理论是生态环境领域的共同理论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本质上是水土生态问题;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危机,从源头上来说,根源还在于地球上水土生态的改变和破坏;用水土生态理论推进美丽中国实践,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家现有生态环境机构(包括水土保持)的力量,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年11月25日,孙发政荣获“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与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由于生态环境领域还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因此社会上常常出现“出发点是建设生态,结果却往往是破坏了生态”,或者是“为了保护生态,经济上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十几年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很多欠账,为了治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再也无法还原。针对这些情况,孙发政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可供生态环境领域遵循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只要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就能从整体上和源头上系统把握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的生产建设活动自觉地认识和服从于水土生态规律,从而变盲目为自觉。
8年11月20日,孙发政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交流。
水土生态理论体系统一了生态、环境和资源,概括了地球上各类生态系统,找到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共同理论基础。4年前,深圳市水务学会成立了水土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届全国水土生态论坛已列入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孙发政希望早日成立国家级水土生态专业委员会,发展水土生态这一重要的新学科,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年8月15日,孙发政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广州)学术论坛上作特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