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到底该如何定义破解教培业

各种教育改革策略似乎都是为了减负

引发教培业地震的“双减文件”,除了大力打击资本绑架校外教育,还试图给校外教育开一剂药方:将校外培训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其中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这意味着学科类培训只能与校内学期同步,在学期内的周一到周五的晚上进行。

这种奇怪的时间调整,如果非要朴素地理解一下内在逻辑,那就只能认为:学科类培训就是以校内学习为主、校外培训为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利用学期内的学习时间完成学科类的学习,而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应该是休息娱乐或者素质充电的时间,如果用来进行学科类的学习,那就会增加学习负担,就违背了二十多年来的减负大策。这个逻辑很奇怪,我也不能理解。有人说这可能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我浏览了一下这部法,可能看得比较快吧,没找到有相对应的法律条文。

至于何谓学习负担,何谓减负,我想另外写,这里单来说说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定义问题。

分类应该是一种理顺关系的基本方法

紧跟着“双减文件”,教育部发布了一个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这个通知无疑是在宣告:校外培训从此将分为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其中学科类培训有限定时间,非学科类培训则没有限定时间。

这同时也明确了: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只要各施其责,都是合法的。

但是这个通知对校外培训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定义是模糊的。虽然通知中明确了学科类的科目名称,具体表述却是这样的:

对涉及到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涉及到”三个字,等于什么也没说。义务教育阶段所开设的学科课程,几乎是“无所不涉”,因为是基础教育,所以着力于普及各种基础知识,其特点就是“广而浅”。如果真要咬文嚼字的话,各门学科之间还彼此相通,互相交融。特别是语文这门课,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有科学、艺术、历史、人文、自然、政治、哲学,等等,如果说有哪一种门类不涉及语文,恐怕连体育都避不开,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文盲可以当体育老师。当一位同学写作文时,写到培训体育的老师引导他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拼搏精神,是不是要让人怀疑这位体育老师在教体育的同时还在教作文?若真这样去想,岂不是笑话?

再讲具体一点,比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这里从“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中引用一小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这个规定,所有的书法教学,楷书是不能教了,除非把书法教学归为学科类。通知中的学科类并没有书法,只有语文,但是楷书的书写的确“涉及到”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其实课程标准的规定不止于此,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中,还规定了要学习“硬笔写行楷”,以及“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如果按照“涉及到”来定义学科类,毫无疑问,书法培训属于学科类。(写下这个句子时,我不由自主发出了笑声,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涉及到”是一个无限宽广的词,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个通知最后一句是这样的: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把关,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

想象一下,这个要求也许会给“各地”如何执行政策带来不小的困境。到底该如何明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一本语文课本可以包罗万象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到底该如何划分?即使从“减负”的宗旨来看,也是很难辨析的。

不管发布多少减负文件,减负目的都是试图扭转“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的义务教育状态,但因为中、高考依然是以分数为依据,职业教育还是雾里看花的状态,职业平等意识也还难以根植于社会细节,所以这样的减负注定困难重重。

这次的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划分,如果也当作一种减负手段来看的话,学科类也必须不是“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培训都不是。但是,“导向”和“目的”这样的东西,文字上可以不说,教学过程难道也能监督到位?校内减负努力了二十多年,又是不准公布成绩,又是布置作业必须按什么标准来,结果怎样,大家心里都明白。应试教育,提分学习,并不取决于上课时间多少、作业量多少、睡觉时间多长,也不取决于是不是学科类,而是只要有考试存在,就一定有应试、有提分的对应教学存在,即使是艺体类也是一样。如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