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6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红星新闻记者梳理了有关《规划》的要点内容,据悉,按照规划的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将分别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规划》布局的9个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规划》总目标: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规划》是*的十九大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第一个综合性规划。除前言外,共5章25节,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具体任务。《规划》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总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提出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等基本原则,明确了到年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并细化了年底前、~年、~年等3个时间节点的重点任务。到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规划》定位: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作为*的十九大后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工程布局、治理思路、治理措施、保障*策作出了系统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重大工程布局在“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作为重大工程《规划》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了系统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河重点生态区(含*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规划》以上述工程布局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结合各类工程的建设特点,提出了9项重大工程,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7大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2项单项工程,明确了各项重大工程的建设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指标,并在专栏中列出了47项具体任务。为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围绕加强*的领导、加快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4个方面提出相关保障措施,细化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重大工程投入机制、发挥生态资源多重效益等方面的支持*策。《规划》的范畴和期限:从年到年具体实施规划主要解决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问题,因此将重要生态系统原则上限定为森林、草原、湿地河湖、荒漠、海洋这5类自然生态系统,不包括农田和城市这两类人工的生态系统。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见到明显成效。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将《规划》确定为中长期规划,具体的实施期限是从年到年。红星新闻记者赵倩王田北京报道编辑陈怡西(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