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应大力推动低碳经

(一)气候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以地球环境为基础,人类需要从地球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物质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方面的需求,而自然环境有着本身的规律,不断地形成物质和转化能量,其客观属性不会因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因此,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是统一的,人类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载体,人类的活动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另一方面,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和人类的主观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人类活动必然会破坏自然环境基础。

年11月,IPCC发表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书》,对气候变化和地球变暖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科学而详尽的分析。评估报告书证实了目前正在出现主要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报告列举了已经发生的和预计未来发生的全球变暖的影响,并阐述了社会的适应潜力,旨在降低社会的脆弱性。最后,报告提出了旨在限制未来气候系统变化幅度的成本、*策和技术分析。报告中提出的主要结论有:

1.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可以看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所有大陆和大部分海洋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虽然许多影响尚难以辨别,但从各种事实看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区域气候变化正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带来其它影响。

2.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其中在年至年期间增加了70%。自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测定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研究进展表明,可辨别的人类活动影响超出了平均温度的范畴,这些影响已扩展到了气候的其它方面,例如海平面上升、风场变化、极端热夜、冷夜和冷昼的温度升高、受干旱影响的面积增加,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加等等。

3.有充分证据表明,若沿用当前的做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继续增长。温室气体以当前的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排放将会引起21世纪进一步变暖,并会诱发全球气候系统中的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很可能大于20世纪期间所观测到的变化。

4.研究表明,无论是适应还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都不能避免所有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能够共同大大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未来20年至30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和投资非常重要,延迟减排将增加产生更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

(二)中国的环境变化

1.有数据表明,中国也在出现气候变暖趋势,而且该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年《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年的平均值(14.0℃)高0.40℃,是年以来的第11最暖年”。而中国在-年的一百多年间,地表年平均气温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从年到年的五十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2℃,尤其是年以后,中国年平均地表温度持续高于常年值。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为9.3℃,为年以来连续第15个偏高年份。近百年中国平均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8毫米,比常年偏少62.7毫米,为年以来的最低值,但中国的降水分布格局和季节降水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南地区降水量明显下降,尤其是年以后,降水量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而且年为近50年以来的最低值;夏季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幅增加的趋势,而与此同时,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却明显下降。

据研究,中国在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可能增加,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速度将会继续加快。

2.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为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季节变化幅度非常大,很多地方冬天冷夏天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中国降水分布不均,时间上多集中在夏季或汛期,地区上分布也均衡,东南沿海降水多于西北内陆。此外,中国的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根据有关材料,我国森林覆盖率20.36%,仍然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森林面积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很容易给中国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和社会经济其他领域等。

(1)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业是我国的根本,而且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因此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高温的危害增加,“从年~年,中国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平均为万公顷,因洪涝灾害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性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减产”。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生育期提前,但生育期延长,导致产量下降而且农业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下降。

(2)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旱导致的草地退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林火和病虫害加剧等。由于气温普遍升高、季节性降水减少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导致牧草产量普遍下降,草地退化明显。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减少和气候区域暖干化导致中国一些湿地、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多样性降低,湖泊普遍呈萎缩状态;冰川退缩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此外,降水量减少和干旱会导致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森林火灾风险有上升趋势,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的生理性病害和突发性虫害爆发范围扩大。

(3)对水资源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北方的水资源量减少而南方水资源量增加。“近30年来,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增加幅度约4%,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减少12%”。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明显增多,极端降水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极端干旱更加严重,极端高温出现次数更多,这些极端气候现象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水资源量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导致冰川加速融化、冰川湖泊萎缩、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减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近60年来,中国约有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青藏高原地区所占比例最大,这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江河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我国湖泊面积也在萎缩,导致水资源短缺,可能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北旱南涝的现象,出现水资源供需矛盾。

(4)对海岸带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引发沿海的风暴潮灾害现象有所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海岸侵蚀速度加快,因此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损害了滨海湿地典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还导致红树林北迁和珊瑚礁白化,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部分沿海海域形成贫氧区,影响我国渔业资源,并有可能导致珍稀濒危生物资源的衰退。

(5)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高温天气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导致中国疟疾高发地区的疟疾传播季节延长,高温天气还会造成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气候变化会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产生影响,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年以来,中国相继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华西秋雨灾害和北京严重内涝等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年全年共有4.3亿人次不同程度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