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川环保世纪行松潘千古江源

四川环保世纪行报道组一行走进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受访者供图)四川新闻网阿坝10月28日讯(记者卢永洪)修复湿地,刻不容缓。在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川西北高原湿地无疑是拱卫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从茂县出发,一路向北,在经停松潘县城后,24日上午,四川环保世纪行报道组一行,来到本次采访报道的第二站——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曾经的中华几千年文化认同中江源圣地之所在,现在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片热土。千古江源湿地公园万事万物皆有其源。长江,古称“大江”或“江”。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一直以岷江源头为长江正源。事实上,在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岷江源头,距离松潘县城约50公里的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可谓是岷江源头第一“哨”,曾为江源圣地之所在。传说中大禹的家乡在松潘。“江源文化是古长江正源岷江上游底蕴深厚、丰富多姿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具有全国影响和悠久传承的文化明珠。松潘作为古长江源头岷江的发祥地,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认同中的江源圣地。松潘是传说中大禹治水‘岷山导江’的起始地。”仿佛从远古传来,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解说员的话语掷地有声。据介绍,根据《四川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建了现在的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总投资.05万元,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主要包括平方米的湿地科普馆和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由序厅、自然厅、文化厅、科技厅和游客中心组成。当地湿地管护员郎尕雄培告诉记者,“在处于上接九寨沟、下连*龙关键位置的岷江源,我们于年12月获批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建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措施,年12月,松潘岷江源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山河依然,换了人间。没有了正源和“真源”之说,现在长江源已被科学认定为青藏高原的三江源。人们曾经的祭祀仪式,或已作古。当下,湿地修复保护行动方兴未艾。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外景(卢永洪摄)生态文明一片热土近50年来,超过35%的天然湿地已丧失。那么,岷江源湿地现状如何呢?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事务中心主任李娴直言道:“我们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公园周边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完善监测体系、强化管理职能,搭建宣教平台,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优势转化和构建高原生态价值新路径。”资料显示,松潘县湿地总面积为15.39万亩,湿地管护面积为9.33万亩,有湿地管护人员名。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公顷,呈东西走向。截至目前,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通过填沟还湿、植被恢复、边坡治理、沙化治理、环境卫生、科研监测体系建设等项目,恢复湿地面积17.35亩、植被恢复18.27亩、边坡生态修复3.12亩、沙化治理.2亩。其间,李娴给记者讲起一个退牧还湿的故事。原来,川主寺镇寒盼村公共草场与湿地公园的葫芦沟区域重叠,当地有25户牧民建成棚圈余平方米,长期在那里放牧。怎么办?李娴他们把常规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将相关家庭中在读子女作为宣传重点对象,和风细雨地向牧民传达“在湿地公园里不能放牧”的*策。与此同时,他们还发动村寨力量修建暖棚25个,将当事牧民的牦牛分散到湿地公园外的草场上养殖。结果,原来在湿地公园里的棚圈,也被当事牧民自行全部拆除,实现了退牧还湿。现在,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内,通过限牧、种草等措施恢复湿地0.5万亩。在这里,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千古江源,岷江源湿地,迎来新时代。记者手记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地球之肾”。近年来,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为抓手,松潘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创建,围绕全县建设“绿色发展高地”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目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拱卫青藏高原生态安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