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175279445585067&wfr=spider&for=pc
前几天,国内全球学者库网站公布了“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该名单中国内共有人入围,仅次于美国(人),位居第二位。在感叹我国人才辈出的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学者“论文”发表量超过了篇,有位中科院院士的论文数已达篇之多。
榜单部分中国学者排名该榜单是依照学者科研产出、GoogleScholarMetrics期刊评分、H指数、成果被引、成果中作者排序位置等参数综合考虑的结果。平均分高表明学者多在高质量期刊发表文献,综合评分则更多考虑学者的产出量。
虽然说排名最高的不一定是论文数量最多的,但排名靠前的学者,论文数量多数是比排名靠后的要多一些。
我国目前有各领域专家人排名进入了1万名以内,这人中,学术论文发表量达到篇以上的有26人,其中较多的有西北工业大学院士*维论文数篇、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剑豪论文数篇、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论文数篇、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曾光明论文数篇……
在这里,很多人想必与我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学者怎能如此“高产”?有些网友还发出“写作文都没这么快”的感慨!
这些学者大都年龄超过了50岁,如果说从大学能发表论文到现在按30年左右时间算,那么平均每年要发近篇的论文量才能达到多篇之多,这些论文量超过篇的学者,至少平均每年要发40多篇论文才能积累到这样的程度。
而论文并非“写作文”那样简单,论文发表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论文准备、选择期刊投稿以及论文审核都是需要时间的。想平均三两天或一周内就成功发表一篇论文,且一直持续几十年在我们看来还是比较难的,这些学者多是大学教授,也不可能每天写论文。
其实这些教授很多是硕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论文和博士生论文通常都需要进行科研试验,而实验通常是由导师带队完成的,因此论文也须通过导师,署名时也要有导师才行。教授带的一个研究课题组通常会有几个或几十个小老师和学生,1人一年发几篇,其实积累到上千篇并不是不可能,比较牛的导师完全可以做到千篇论文的程度。
且上榜1万名以内的这些中国学者,化学领域占了很大一部分,化学相对来说变化多、研究化学的人写的论文也多。
虽然说部分论文可能并非本人亲自所写,但作为研究课题的带头人,学生和小老师是在教授的带领和引导下完成课题和论文。且国内发表论文比较重视第一作者,国外论文发表则重视通讯作者,文章署名导师也有利于论文的发表,尤其是在业内有声望的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研究课题多、发表论文多也算是一种能力。
对于学术、科研人员来说,论文发表其实还是蛮重要的,尤其是对需要评职称的作者来说,论文发表是职称评定重要的审核标准,更是加分项。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