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系亿万中国人民福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明确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领域,开展执法检查,定期听取并审议同级*府工作情况报告。”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精心谋划,认真部署,系统推进,连续三年运用执法检查等法治方式,分重点、分阶段、分节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开战。
——年,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专门加开一次常委会会议,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
——年,对水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发挥法律制度刚性约束作用,紧扣法律责任的落实,推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年,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做好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三年里,栗战书委员长三次挂帅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推动三场监督“重头戏”连番上演。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范围内连续打响声势浩大、务实高效的污染防治法治攻坚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人大监督史上前所未有。
在这场攻坚战中,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紧扣法律规定开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听取分组报告和委托检查报告、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展问卷调查、实地明察暗访、报告点名“曝光”……一项项求真务实的创新举措、一系列不断完善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创造多个“史上第一次”,使得人大监督更有力度、更具实效。
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下,我们最明显的感受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这里面有法治的威力,有人大的贡献。
每到一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民心民意所向,也是人大职责所系。
履职开局之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摆在人大工作的突出位置。
“要通过执法检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使之贯穿到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用以引领和规范我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推动全*全国自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形成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年5月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就扎实做好执法检查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
随即,一场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
栗战书委员长亲自担任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组长,王晨、沈跃跃、丁仲礼副委员长,杨振武秘书长和环资委高虎城主任委员任副组长。年5月至6月,执法检查组分为4个小组,赴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安徽、江苏8个省区开展实地检查。
年4月8日至11日,中共中央*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四川省开展检查。摄影/新华社记者燕雁
此后年和年,由栗战书委员长连续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分别对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接连打响人大的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检查组副组长、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高虎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次执法检查共邀请84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深入到22个省份的78个地市,召开74场座谈会,听取个部门、人次汇报,实地查看个单位和项目,同时委托各省级人大常委会进行自查,做到每次检查都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生态兴则文明兴。每次检查,每到一地,每场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都带头积极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大家贯彻到实际工作和生产生活中,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栗战书在河南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有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夯实法律责任,依法标本兼治,用法律的武器护卫蓝天白云,提升百姓蓝天幸福感。
王晨在陕西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强调,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好大气污染防治法各项规定,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针对弱项短板,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美好期盼。
沈跃跃在安徽省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各项决策部署,依法推动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不懈做好长江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绿色“担当”,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丁仲礼在河北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法律责任,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危害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赴地方检查时,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表示,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亲身感受到*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扭转了过去铺摊子上项目、追求眼前利益的观念,摒弃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方式,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金句已经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护良好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大气污染,被认为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大气污染防治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年5月,栗战书和执法检查组成员在河南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时,专门到村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交谈中,栗战书指出:“环境质量怎么样,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
参与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代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专家贺泓回忆说:“在河南实地检查时,委员长和检查组成员工作非常认真、非常深入,还走进老百姓家里,察看煤改电的真实情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年6月5日,栗战书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深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实地检查。
位于太湖之滨的北港村和柳舍村,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景色如画。检查中,栗战书走进袁培德、袁火泉等村民家中,与他们握手、亲切交谈。
“我最关心的,就是大家的用水安全。”在村民家中的厨房,栗战书询问大家用水方便不方便、价格贵不贵、安全不安全,强调水污染防治工作一定要让群众满意、得到群众认可。
今年,对土壤污染防治法进行执法检查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检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情况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窦树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检查组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摆在第一位,依法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赴地方检查时,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和基层群众座谈会,与数百名各级人大代表、一线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居民村民当面交流,听取意见、回应关切。
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涉及每一个人的健康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年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污染防治的所思所想所盼,推动法律制度全面施行和污染防治工作改进,使之更加符合民意,更好惠及于民。
紧扣法律
依法开展检查,充分发挥法治威力
栗战书指出,人大执法检查不是一般性的工作检查,而是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必须紧扣法律制度、法律规定、法律条文开展检查。
紧扣法律开展检查,充分发挥法治威力,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原则。
黑臭在水里,关键在岸上。城镇污水管网不配套导致污水直排形成黑臭水体,是水污染防治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对此,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通过财*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本行*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年5月7日至10日,中共中央*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河北省开展检查。(河北人大供图)
年5月,王晨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到河北省开展执法检查。
对照法律规定,检查组发现,尽管河北省每个县都建成污水处理厂,但部分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一些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雨污分流不全面不彻底,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低;一些地区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水环境质量要求。
河北省唐山市城管局向检查组反映,个别县(市、区)存在“重水厂、轻管网”现象,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还不完善,城中村等地还存在管网覆盖空白区,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现象。
饮用水安全,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大家高度关心。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府应当对饮用水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并至少每季度向社会公示一次。
每次听取汇报和检查饮用水监测情况时,参加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总会不厌其烦地追问:“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你们是否每季度至少向社会公示一次水质状况?在哪里公布的?老百姓知道吗?”
结果,检查发现有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力,城市水质公开的项目、频次、详细程度、覆盖面和及时性不足,难以满足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知情权。
在检查过程中,只要发现问题,检查组都会指出,此类问题是否违法;如果违法,具体违反了法律哪一条哪一款。
在检查报告中,无论是各分组报告,还是总报告,“问题”部分都是紧扣法律规定来查找的,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检查中发现,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布局偏乱,能源结构调整不到位,运输结构不合理,成为大气污染的主因。”
“法律(水污染防治法)第6条规定,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检查发现,一些市县级*府水污染防治考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层层压实责任的作用。”
“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第53、54、56条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应当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作出规定,但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措施尚未全面实施,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土壤污染较重的省份实现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左右的目标面临一些困难。”
法律是*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是实践经验和工作规律的科学总结,是规范行为、保障权益、引领工作的共同准则。只有紧扣法律规定进行检查,才能准确掌握法律实施情况好不好、污染防治工作做得好不好,进而查清病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压实法律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率全国人大常委会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甘肃省开展检查。摄影/法治日报记者朱宁宁
问题导向
不搞评功摆好,指名道姓直面问题
“不能走过场,不能搞评功摆好那一套。”在年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栗战书就明确提出,执法检查要多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反映情况和问题,典型违法事例要点名,敢于动真碰硬,督促有关方面认真纠正违法行为。
实地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时,大多数地方*府汇报情况都是既讲成绩,又不回避问题。但也有个别地方、个别单位讲成绩大讲特讲,讲问题轻描淡写,而且还总强调客观原因。
对此,执法检查组则毫不留情——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府要对辖区的大气质量负责。你们有17个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这17个市到底有没有制定一个达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告知百姓究竟何时能达标?”
“我们是奔着问题来的,你们做了大量工作,不容易,但形势不允许我们坐下来欣赏成绩。”
“今天我们在一家高新企业检查,老板只谈发展,避而不谈环保,根本就看不到企业的压力。这是典型的压力传导不够。”
这些直指痛处的问题,让*府和企业负责人红脸出汗。
在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对照法律条文进行检查,不务虚功。比如,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