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下,有位乡愁使者

与刘勇的认识、交往,缘于年2月的一次新闻采访活动。当时《山西晚报》派出阵容强大的记者团来到北京南部大兴凤河流域考察采访明清移民文化。无论从考据学、移民史的角度,还是从乡愁论、非遗元素的时空对接,由于有了刘勇先生的牵线搭桥、学术指导,使得永定河源头的山西记者很快地融入了对京晋两地乡愁文化的认知。

这些年,新国门下的凤河传说立项区级非遗,京晋两地的文化互动、协同协作不断深入,学术研究确实离不开刘勇,圈内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大槐树下的乡愁使者”。

刘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普通学者往往执著于象牙之塔的正史考据训诂,在田野调查弥补正史的功夫做得显然不到位,但刘勇有点决绝,甚至有点古代知识分子的君子风骨。十多年前,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环境、舒心的工作岗位,毅然决然舍高职、去安逸走向山西广阔的田野寻找北京母亲河源头的文化气象,逡巡于京晋两地,金石证实,遍察史迹。“在山西一月,胜他处一年。”当他疲惫不堪的时候就自我激励,自我安慰。刘勇为什么能够如此乐此不疲、醉心于此项人生旅途的大挑战呢?其中奥秘就是“山西文物之真,文物之富,文物之牵*撼魄,天地可鉴,无与伦比。”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曙光给他《单于归来》一书作序时,这样形容山西的古今之要、山河之美。

山西地上金石资源之富,全国为最。关于金石学的学科积累,早在宋代,先贤高士就已经开始了。刘敞、欧阳修李公麟、王黼、赵明诚、薛尚功、洪适、洪遵、龙大渊、郑文宝、王厚之、岳河等,这些丰碑式的贡献让我们高山仰止,其中的赵明诚大师,就是我们熟悉的宋代 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延至晚清民国时,大师依旧云集,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刘文典、*侃、刘师培、钱穆、钱钟书、熊十力、罗振玉、马衡等,他们把传统金石学研究达到顶峰。近代以来,对石刻文物的研究越来越局限于文字信息,其实需要更多的学人结合石刻文物保存的图像信息,周围环境,综合评价其整体价值愈发重要,历史的、艺术的、宗教的……可做的事很多,刘勇想了无数遍。

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对石刻文物的认识也应逐渐深化。“历史学和考古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是石刻文物研究的一个方向,或者说属于学科跨界研究。”刘勇在电视采访镜头前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石刻文物的种类,除存在于历史时期以来的流通环节以外,我认为可划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别。地下石刻文物,即考古发掘或自然出露者,如墓志铭、买地券、石质棺椁等。地上者如石窟、摩崖石刻、造像碑、神道碑、纪功碑、记事碑等。”刘勇拥有扎实的历史文化学、地理经济学专业背景,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习生涯给了他丰厚的知识给养。选择离开工作岗位后,俨然放马信缰,苦心辗转于三晋大地的历史尘埃,寻真历史、荡涤记忆;啸傲风雨,觅见本原。“山西的土厚水深,文化精髓,人文醇厚,大气磅礴。”赵曙光先生如是说。

刘勇是一个执著精进的旅行家,从旅行的标准评价,如果说现代人旅行是为了找到一种瞬间的快乐审美、心灵的释放和疑虑的解答,那么刘勇则是承担着文化传播、考据挖掘的使命,他是为了主动地实现游历的价值,亦即从北京母亲河、大兴的母亲河出发,回到山西的源头,再用历史的乳汁反哺永定河、凤河。旅行家不是游山玩水、享受山川美色、古迹奇趣,譬如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旅行家的有孔子、张骞、司马迁、郦道元、玄奘、李白、杜环、郑和、李时珍、徐霞客等,他们无不铁肩担道义,生命写春秋。刘勇就属于这样的壮士,他用厚积的学养、兴趣的慧眼、担当的诚心,穿透着山西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脉络。刘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