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寻隐纪丨第一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

近日,由清华大学吕舟教授主编的《 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正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有关洞天福地研究的一部专门文集,其中汇集了年夏,在素有“ 洞天”之称的宁德蕉城霍童山召开的“ 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中,来自中国、日本、德国以及荷兰等国25位学者的跨学科、跨文化对话的学术成果。我们现将其中吕舟教序言,以及部分摘要内容摘录于此,以飨同好。

《年 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吕舟、崔光海主编,科学出版社,年11月版《序》(吕舟)

“洞天福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人与自然、人与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和实践活动也影响到东亚地区文化观念和自然观的发展。从当代文化遗产辨识和保护的角度,“洞天福地”呈现了典型的文化景观特征。在被视为“洞天福地”的空间范围内,自然的山水环境被赋予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了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及超自然世界的关系的认知,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传统宗教义理。“洞天福地”作为当代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对象,促进了把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护视为一个整体,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认识遗产保护的意义,消融文化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之间由于专业的划分而形成的区隔,这也是当代遗产(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相关方面)保护,并将这种保护融入到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趋向。对“洞天福地”的研究和保护也必然是一项复杂的、跨多个相关学科的工作。

年夏,在推动“洞天福地”申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工作背景下,由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府、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联合主办了“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建立针对“洞天福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对话与研究,将历史学、人类学、哲学、宗教学等学术成果充分体现在对这一独特的遗产对象的辨识、价值认知和保护中当中。在6月22日、23日的两天间,来自中国以及日本、德国、荷兰的25位学者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也是被称为“ 洞天”的霍童山所在地,围绕着洞天福地的内涵、文化渊源及作为文化景观的保护等主题,展开了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

在本集中,汇编了与会学者所发表的论文19篇,依照其具体的研讨题目,大致可分为“洞天福地的历史与发展”“洞天福地个案研究”“文学与物质文化中的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文化遗产保护”等四个专题,此外又有会议节束时的“总结”两篇,作为结尾以及展望。

一、“洞天福地的历史与发展”

葛思康(LennertGesterkamp)博士的《〈山海经〉与洞天福地的原型》一文,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从独特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考察。并将《山海经》与《*帝内经》、《禹贡》等文献对比研究,提出《山海经》中体现的宇宙观与洞天福地制度具有相似性,《山海经》中的*治观又与儒家经典《禹贡》相对。由此,洞天福地制度是对《山海经》中圣地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而道教圣地所呈现的*治观又与儒家思想相关联。这一研究成果展现了“洞天福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关系。

大形彻教授在他的《从洞天福地看〈列仙传〉的仙人与山》一文中,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列仙传》,从所记叙的仙人、洞窟、石室入手,在不同时期道教经典描述的洞天福地之间进行比较,提出六朝道教文献中描写的洞天福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列仙传》中所记叙的仙山的影响,换言之,《列仙传》中已有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的雏形,为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形成提供思想来源。这与庄蕙芷教授通过考古材料分析所得的历史发展脉络不谋而合。

陶金的《“洞天福地”原型及其经典阐释》以《真诰》中对于茅山的文字描述作为出发点,在时间点上承续了大形教授的研究。他对其中茅山各处天然圣所的叙述做了归类与梳理,进而尝试理清其中“神异特质”背后的思想,及其与地下洞天的关联。由此,他对各处圣所的空间构成形式及宗教义理逻辑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了六种“天然圣所”类型。

在哲学的层面上,蔡林波教授在《洞与道:道教“洞”概念的思想意涵》一文中,从“洞”字的文字义、本体义、认知义、境域义四个方面揭示出“洞”的丰富内涵。提出“洞”是对“道”的生命精神的具体表达和实践。古代道士以“洞”为中介,“道”才得以落实于宗教实践之中。

在《唐玄宗的洞天思想与道教对外传教》一文中,土屋昌明教授通过广泛运用官修史书、《藏》内道书、金石碑刻等文献,以“洞天”这一概念为索引,分析了唐代运用朝贡体系向周边诸国进行的道教传播,通过共同参与道教斋醮仪式,强化唐朝在*治上和神学上的影响。

李丰楙教授的论文《游观洞天:故宫名画与明人游道》,从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角度,以洞天纪游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图像和文本分析,对“游仙”与“仙游”等主题进行解读,提出原本处于世外的洞天秘境在宋元之间渐趋开放,从窥秘转变为游观、游道,洞天绘画的创意兼综道教洞天图与山水画于一体。洞天画从原创到仿作,铭刻着当时人的文化记忆,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正是介于道教图谱与当代摄影录像之间,其纪实性特点在洞天福地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神仙通鉴〉所见的明清期洞天福地》一文中,二阶堂善弘先生以《历代神仙通鉴》为基础,探讨洞天福地的特点,兼论其内容和宗教思想根源。通过与明代小说、传统道经中所记载的洞天福地及神仙信仰进行比对,提出《神仙通鉴》中的相关记载受到明清民间信仰的影响,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神仙信仰内容。

二、“洞天福地个案研究”

洞天福地是真实存在的 胜境,针对“洞天福地”的个案研究又可细分为个案的历史研究与的实地考察两类。宁德本地学者林立志、林立气两位先生撰写的《霍山论道——霍童洞天的渊源与修炼体系考》一文,运用考据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考证了古之“霍山”即今日的霍童山。通过考察历代高道在霍童山的行迹,揭示了霍童山重要而独特的“灵应感对”和修道成仙的优势,根据相关记载推演了霍童洞天的修炼体系,揭示了霍童洞天卓越不凡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谢丁宁、陈玉海两位先生撰写的《霍童洞天文化溯源、内涵与传承》一文,从六个方面对霍童山进行文化溯源,指出霍童洞天福地的形成不仅有其宗教背景,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霍童山的地理方位优势、药丹资源优势和道境形态优势是其成为三教名山的重要条件。

《二许和洞天》以江苏茅山作为个案,广濑直记先生以茅君信仰、洞天说的形成和二许的修道实践为重点,分析洞天说在“上清启示”以及道教团体中的特点。他认为,虽然洞天说和茅君信仰在“上清启示”中存在着被降级的现象,但通过许翙、许谧在茅山华阳洞的修道实践来看,洞天对于修道者仍未失去其魅力。

在《宋代游记中所见的洞天福地与道观--以周必大的游记为中心》中,酒井规史教授通过宋代文人的游记,运用文献分析和地图研究的方法,勾勒出洞天福地与道观的时代面貌。酒井规史教授利用南宋文人周必大的游记,指出宋代文人游记对道教洞天福地研究的价值。结合地图,本文介绍了与周必大有关张公洞、大涤洞、麻姑山、茅山、庐山等名山宫观的游记。通过分析文人游记中所见的洞天福地与其附近的道观,强调了游记在洞天福地研究中的价值。

王岗教授的《明代茅山上清宗师的谱系》,以茅山作为个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