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人民检察院*组召开“规范司法行为、全面从严治检、推动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交流会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检察机关应当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过硬的本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检察产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新需求。
◆充分认识当前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检察工作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样发生了变化。作为矛盾的一方,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更丰富内涵和更高水平的新需求;作为矛盾的另一方——检察产品的供给方,检察机关尚未积极主动适应这种矛盾的变化,提供的检察产品不能及时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能从仅仅满足“硬需求”向同时满足“软需求”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司法,“闭门造车”。当前,少数检察干警习惯于机械性司法,热衷于“闭门造车”,就案办案,没有把个案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审视,不能对案件中包含的公平、正义、秩序、伦理等价值判断作出适当权衡,达不到执法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不愿监督,不会监督。面对社会矛盾相对激化的社会形势,部分检察干警事事明哲保身、处处谨小慎微。担心案件办多了引火烧身,引发信访,不愿监督;怕得罪人不敢监督;不会使用“法治方式”,产生能力恐慌,不会监督;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干事,不敢宣传。正是因为存在这样“退避三舍”的状态,检察机关的职能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不能在法治实践中树立起法律监督者的权威,从而无为者无位,导致整体地位和影响力下降。
空喊口号,“粘贴标签”。在服务大局中,往往口号喊得响,但是主动服务不多、立足职能不够、工作方法不实。把应办理的公安移送过来的刑事案件分门别类贴上标签说成是搞服务了,把逮捕了若干破坏环境的人说成是服务生态文明了等。这样把刑事案件的捕诉数量作为检察机关的主要服务*绩,把别人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而自己的主责主业却有水分,不能通过充分履行检察监督职能来有效维护法律统一行使和彰显公平正义。
因循守旧,“陈词滥调”。新时代,检察机关已经被赋予了公共利益代言人的重要角色。但一些干警对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重大公共利益往往视而不见,不了解群众的需求,老调重弹,局限于批捕、起诉等传统工作,不善于运用行*执法检察监督、提起公益诉讼等新措施、新方式,不能担负起检察机关的新职能、新使命。当前,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批捕、起诉方面,不强力开拓新领域、不勇于担负新使命,法律监督的宪法地位就会受到动摇。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时代的新需求
当前,广大群众和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主要矛盾是群众对民主、法治、公正和安全等的新需求同司法机关没有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需求、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跟不上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才能推进矛盾的解决,而前提是要明确群众的需求是什么。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司法工作的根本立场。要把司法为民作为全部司法工作的出发点,把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司法办案的目标和宗旨。不能“闭门造车”般地批量生产检察产品,不管不问产品的接受者和需要者的感受如何、体验如何。要通过了解群众对案件办理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满意,来反思我们工作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注意倾听案件当事人的意愿和要求。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直面各方当事人和有关诉讼参与人,能够最直接地了解他们除了案情以外的一些真实想法。承办人应当注意在办案过程中全面倾听他们对司法机关、对办案人员、对办案程序以及实体结果等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如果他们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合法,确实是我们办案中没有考虑周密之处,那就应在今后的办案工作中加以改进提升。
及时收集社情民意。通过采取经常性的电话访问和大走访等形式,及时收集 的社情民意。走访群众时,应选择被访对象方便的时候登门入户,耐心细致地交谈沟通,用真心诚意赢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交谈,倾听民声、为民解忧,了解群众对检察机关、干部队伍、平安建设创建活动和治安状况的看法和建议。
定期走访代表、委员。人大代表和*协委员是人民的 代表和社会的精英。对于他们代表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意见和要求,检察机关务必高度重视,要按照程序及时办理。对于代表提出的改进和提升检察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和要求,应当通过*组会、检委会、检察长办公会等形式认真研究可行性方案;对于个案纠正、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要严格依法依纪处理。
建立社情民意分析报告制度。要加强同群众的常态化联系,建立社情民意分析报告制度。探索设置检察专用电子信箱、搜索互联网信息、接访群众、基层调研走访等方式汇集民意。在辖区内各街道、社区、村委会等地设立检察机关民情收集点,拓宽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社情民意信息的深度判研,及时为*组决策出谋划策。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检察工作水平
在检察工作转型发展的不及时与人民群众在合法权益保障、公平正义需求、精神心理满足等方面的新需求这一主要矛盾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改进检察工作,使矛盾的一方适应另一方。
按照*委的总体部署做好服务大局工作。坚持*的领导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检察工作是*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履职尽责,是检察机关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检察机关要坚决执行好*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正确方向,坚定*治定力,切实找准服务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自觉把各项检察工作融入*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做到司法办案维护稳定、检察监督促进和谐。
按照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要求虚心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检察机关作为*领导下的司法机关,与*的初心和使命一脉相承,肩负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人民检察院天然内涵着人民属性。要毫不动摇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检察机关新时代的根本立场,时刻牢记宗旨意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成效的 标准,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以符合人民意志的方式方法来办理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按照审查逮捕的本质要求纠正批捕工作中的问题。逮捕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措施,审查逮捕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检察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应当从审查逮捕的本质要求出发,既要摒弃重打击轻保护、构罪既捕、以捕代侦等落后观念,又要树立批捕和不批捕同等重要的观念,保证诉讼顺利进行;不仅要打击犯罪、保障侦查,同时要规范约束侦查、保障人权,防止侦查权滥用。把审查逮捕和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证据审查和案件事实认定体系,严把逮捕质量关,当捕则捕,不当捕不捕,通过审查逮捕工作,依法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效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
按照诉权完整行使的要求看待不起诉工作。诉权是检察机关固有的核心权力。在我国,公诉部门一直以来就是检察机关的重要部门,代表着检察机关的形象,公诉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充分,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对不诉权的运用过于谨慎,程序更为复杂,一般为控制不诉率,很少采取不起诉的方式。实际上,对于很多轻微刑事案件,完全可以作不起诉处理,既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又能收到更好的预防效果,化解了矛盾,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建立起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有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今后,检察机关要做好案件的分流、过滤和把关工作,要把20%的精力用在80%的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矛盾化解、认罪认罚的案件上,把80%的精力用于研究解决20%的疑难复杂案件上来,确保重大案件的准确无误,防范冤假错案,不断强化完善公诉能力,树立检察机关新的权威,形成高质量检察产品新的增长点。
按照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做好法律监督工作。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要顺应时代新潮流、符合群众新需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建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良性关系,形成外部监督合力,构建内部协作一体化的法律监督机制,形成内部监督合力,探索新的监督方式,拓展新的监督领域,真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稳妥有效地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
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检察机关应当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的检察职能,担负起公益代言人的角色,积极探索创新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通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等新的工作方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在青山绿水旁、蓝天白云下,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矛盾。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和深入地学习思考,才能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作者系信阳市人民检察院*组书记、检察长郭国谦)